调研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并明确指出“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我省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领先的人口大省,率先高质量推进全省8500多万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是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江苏现代化建设新实践的重要任务。为此,亟需针对我省现代化进程中人口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形成具有江苏特色的发展途径、推进形式。
问题分析:
我省人口迈进现代化社会面临的风险挑战。
一是规模巨大老年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面临复杂挑战。七普数据显示,2020年,江苏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比为16.20%,老年抚养比为23.61%。比韩国还高出1.31个百分点。且与同是人口大省、经济大省的广东省相比,江苏劳动人口平均年龄高出约2岁,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高出3.98个百分点。随着生育率的持续走低,未来江苏省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将更加严峻,受身体机能、传统观念、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影响,规模巨大的老年群体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面临的挑战必然更多更大。与此同时,由于城乡间、不同群体间老年人的经济条件、生活环境、家庭情况与养老水平差距较大,尚有一定数量的“五类老人”,如何精准满足不同老年人的异质性养老需求,促进全体老年人共同迈进现代化社会是一个极具复杂性的现实难题。
二是人口分布极化制约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江苏人口分布整体上极为不均,苏南地区面积占江苏省27%,常住人口数量超过江苏省总人口数一半。2021年,苏州常住人口占全省常住人口高达14.35% 。2021年,13个设区市中,8个城市常住人口或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江苏常住人口增长主要依靠外来人口,2021年,江苏省常住人口较上年增加28万人,这其中约20万人集中流向了苏州和南京两地。同样,劳动年龄人口省内各区域分布不均愈加明显。2020年,包括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在内的苏南地区,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均超过7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41个百分点。苏州劳动年龄人口占比最高,达74.01%,高于全省平均5.42个百分点。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比最低的为徐州市,仅为62.92%,低于全省平均5.67个百分点。老龄化程度最为严重的泰州和南通,老年抚养比为34%,高出全省10.39个百分点,高达苏州的两倍。劳动力人口往苏南经济发达地区的迁移,加速了苏北地区劳动年龄人口流失和老龄化进程。并且由于劳动年龄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好于老年人口,使得劳动年龄人口分布的区域不平衡引发人力资本区域分布不平衡。加上各市教育资源配置差异,加剧了省内人力资本分布的区域极化风险。比如南京市受教育程度远超全省平均水平,人均受教育年限高出盐城市2.55年,大专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35.23%。苏州、常州、无锡等市的大专及以上人口占比均超过20%,盐城和宿迁两市的大专及以上人口占比仅为10%。可见,随着劳动年龄人口分布的区域极化,省内人力资本分布极化发展趋势凸显,并将进一步引发区域经济不均衡发展风险,为全省人民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带来不小挑战。
具体建议:
一是要动态把握不同群体发展短板、及时优化政策供给。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全省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过程中的多源大数据监测体系,及时预警与发现不同群体迈进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优化实现路径,为弱势群体的闭环精准支持,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共建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提供数据支撑与机制保障。
二是继续坚持健康优先、教育优先。构建全人口、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支持体系,全面推进营养与健康、家庭发展、生活模式等人口发展的各项指标持续大幅改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不断提升全人口的科学素养与能力素养,全方位筑牢人的现代化本底
三是要尽快补齐养老育幼领域短板。不断完善居家养老育幼的支持体系,创新“物业服务+养老育幼”、“社区服务+养老育幼”、“社会工作+养老育幼”等新模式,切实减轻家庭养老育幼负担。大力建设儿童友好型、老年友好型社会,提高少子老龄化社会关注度、投入度,全省形成关爱老人、儿童的社会氛围。以现代产业、发展平台、生活宜居吸引活力人口集聚,促进实现全省人口资源环境长期均衡发展。
四是要大幅度提高发展的民生含金量。不断稳步提高重点人群的底线保障水平,缩小城乡、地域、群体间的保障差距。大力实施居民收入水平提升与低收入人口收入倍增计划,稳就业、保创业、降负担,稳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与消费质量,改善居民生活模式、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五是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强省优势。逐步完善人力资本价值实现机制、探索建立充分激发老年人力资本红利的创新机制,完善对人才价值实现全领域全过程的动态监测、评估评价、动态优化体系。推动形成人人有机会、人人都可为、人人尽其用、人人共享发展成果的良好局面,高质量促进全省人民率先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