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3年提案
0588 关于加快构建青少年生命健康关爱保障体系的提案
日期:2023-01-16 提案者:完利梅

调研情况: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亿万家庭幸福,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当前,青少年生命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发布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有数量巨大的青少年面临心理健康问题,半数左右的心理健康问题出现在14岁前后,且随着年级升高呈现高发态势,多数表现为焦虑症、抑郁症、厌食症等,严重者导致自残、自杀或杀他,危害着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及自身健康的成长。根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2020年全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重度7.4%)。近年来,全国各地出现了多起青少年极端事件,引发社会悲叹和关注,这种现象亟须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共同寻求解决对策,避免悲剧再发。

问题分析: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虽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复杂社会问题,但也有其形成的根源,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一)价值导向引领不够。随着社会竞争压力增大,教育的功利价值被放大。一些父母忽视孩子性格养成、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过分在意孩子的学业成绩,甚至把自己年轻时未实现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他们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家长的功利教育观和对孩子过高的要求,极易导致青少年产生心理压力和逆反情绪。

(二)家庭教育水平不高。多数家庭“精养”,过度保护孩子,难免出现“王子病”“公主病”;家长往往在物质层面满足孩子,在精神和心理层面给予孩子的较少;父母受到自身能力水平制约,缺乏科学的育儿理念和方法。此外,家庭结构不健全的青少年更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2021年南京师范大学对全省80个心理危机个案研究结果显示,学生极端事件的产生60%以上来自于家庭教育、亲子关系。

(三)电子产品影响不良。网络社交媒体、网络游戏、卡通动漫中大量充斥着暴力、色情和低俗的内容,侵蚀着自制力较差的学生。一些媒体热炒的同性网络小说、动漫中大量的“耽美”内容,也对培养未成年人健康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性别意识带来不良影响。青少年长期频繁使用手机玩游戏、社交聊天等,加上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频繁刺激,极易导致青少年出现注意力分散、无心学习的学习障碍,孤独、压抑的社交障碍,焦虑、抑郁的情绪管控障碍等问题。

(四)抗挫抗压能力不强。许多独生子女备受家庭宠爱,青少年对健康生活方式及健康心理的认识不足,大部分青少年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极易造成孩子在性格上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自主动手能力、逆境生存能力、抗压能力等普遍较弱。尤其到了初中及以上独立学习或住校等特殊阶段,一旦遭受挫折、失败或不如意,极易导致心理崩溃,走向偏激或极端。

具体建议:

为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健康至上”重要指示精神,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从五个方面着力构建科学系统的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障体系,形成齐抓共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青少年生命健康关爱工作格局。

(一)增强社会合力,构建主动有效的生命关爱体系。建议省卫健部门探索建立严重心理障碍学生干预定点医疗机构,针对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制定干预技术体系与标准,开放绿色通道,提供基于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服务;组织专业力量成立预防自杀协会,研究和推进预防自杀的有效举措。建议省政法部门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对具有家暴、特困、离异等特殊情况的家庭进行摸排,畅通与公安、教育等部门的信息沟通渠道。建议省司法部门加强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为涉嫌违法犯罪和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未成年人提供法律援助。建议省民政部门积极落实儿童福利政策,加强孤弃儿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困境儿童以及农村留守儿童等基本生活保障和关爱帮扶;支持、培育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生命健康关爱工作,提供心理辅导、康复救助、监护及收养评估等专业服务,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二)探索联合预警,建立共管共建的协调联动机制。建议借助公安报警平台、未成年人关爱热线、检察院和法院特殊案件管理、妇联反家暴工作平台、专科医院青少年病情分析等渠道,整合有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数据信息,实现信息共享共用,形成贫困、留守、流动、单亲、残疾、遭遇家庭暴力、遭遇校园欺凌、丧亲等处境不利青少年动态档案,多渠道给予重点关爱,发现问题及时预警。建议省公安机关与各地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建立未成年人心理危机干预应急协同响应机制,探索建立110与96111联动处置工作,共同干预、高效处置未成年人心理危机事件。建议各部门逐步建立中小学校危机事件共管共建机制,协调社会各方共同为青少年生命健康问题和突发事件集体行动,各司其职。

(三)深化家庭指导,探索统一规范的行业准入机制。建议省妇联等部门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机制,充分利用社区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家庭教育信息化共享服务平台等对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为孩子营造温馨、愉快、平等、友好的家庭氛围;规范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建立高素质的家庭教育指导专业队伍。建议参照教师资格考试和律师资格考试的模式,由妇联牵头,依据《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由指定的专业机构或高校统一组织考试认证,持有正规的家庭教育指导师资格证书的人员才能从事家庭教育指导工作。

(四)净化网络环境,建立规范正确的审查引导机制。建议省网信部门加强网络精神文明建设,加大力度查处利用“网红儿童”牟利,整治诱导未成年人做危险动作等行为,严厉查处利用社交软件、群组、同城频道等,对未成年人进行性引诱、教唆未成年人拍摄裸露视频图片、实施网络猥亵等行为。建议广电和文化部门加强网站作品审查,防止色情、血腥暴力和宣传同性恋等动漫题材在中国网络视频网站在传播。建议家长正确引导孩子的网络道德意识,教会他们分辨信息的真善美与假丑恶,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规范。

(五)强化舆论引导,营造健康向上的良好社会氛围。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加强生命健康关爱宣传教育,传播身心健康知识,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全方位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建议新闻机构建立严格的内容审查制度,坚持自杀报道的“六不六要”原则,紧跟新媒体发展趋势,遴选、组建、运行新媒体工作室,运用微信公众号、抖音、视频号等平台,以短视频、直播为主要传播方式,用更为走心、更接地气的形式开发、创作并全网播发一系列传递正能量教育价值观、传播正确教育理念、缓解过度焦虑“内卷”现象的微视频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