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近年来我国的人口增长逐渐放缓,尽管生育政策已向鼓励生育转变,却无法有效解决目前生育率低的问题,老龄化、少子化问题凸显。国家卫健委资料显示,目前国内育龄妇女生育意愿走低,“十四五”期间总人口将负增长。党和国家对此问题高度重视,多次将其列入政府重要工作,提出“优化生育政策,提高人口质量”的政策方针。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逐年增加,少儿人口比例逐年下降,2020年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首次低于生育率警戒线,人口结构严重失衡的警示一再升级。江苏省的情况更是不容乐观,我省是全国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且老龄化程度较高的省份之一。2021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2‰,新中国成立以来全省年度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转为负数。低龄人口慢增长、老龄人口快增长、劳动适龄人口缓慢减少的人口年龄结构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带来挑战,生育率低下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问题分析:
国内多项调查显示,影响育龄人群生育意愿的主要因素除经济因素外,更加关注的就是谁来带孩子的问题。有数据显示,由于我国未满三岁孩子的托儿服务严重缺乏,0-3岁婴幼儿在我国各类托幼机构的入托率仅为4%。当今夫妻多为双职工,如果家里没有人力帮助带孩子,多数家庭难以选择一人放弃工作完成生育。如果托育问题得到妥善解决,调查显示多数夫妇是愿意生育的。因此,从社会层面解决好3岁前婴幼儿的托育服务问题,对生育意愿的提升将产生明显促进作用。尽快提升生育率,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想要提高生育能力,首先是需要减轻育龄人群的生育压力,解决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才能真正地实现生育政策,释放生育动能。我省社区建设较为成熟,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在健康江苏和疫情防控的推动下,社区对辖区内居民的服务能力又得到极大增强。依托街道社区建设普惠型婴幼儿托育小屋,居民方便可及,惠及中低收入家庭,具有可行性。
具体建议:
1.政府相关部门将社区提供婴幼儿托育服务能力,纳入街道社区总体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的加分项,在早期不考虑规模的大小,只评价实际服务效果。加强街道社区联动开展此项工作的驱动力。
2.街道和社区为主导,鼓励引入社会力量共建。特别是可以与辖区内的单位合作共建,对其单位职工提供优先服务,更为哺乳期女工提供方便,不仅可以减少哺乳期的焦虑,而且有助于孩子的健康。
3.政府相关部门依规对其环境条件、从业人员等进行监督管理,让家长能放心的把孩子送来,逐步建立标准化模式。
4.鼓励优先招募妇幼保健、幼儿园等相关单位退休人员,利用他们的专业特长、工作经验,可以快速提高托育小屋的服务质量。
5.政府相关部门根据社区服务人口特征和服务需求进行评估,以防过度发展,占用社区公共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