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3年提案
0907 关于对江苏省传统工艺美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传承的提案
日期:2023-01-16 提案者:刘咏清等2人

调研情况:

传统工艺美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世代相传,以传统工艺和制作技艺流程创作生产,主要采用天然或者传统原材料制作,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在国内外享有声誉的手工艺品种和技艺。它是展现中华审美风范、传承中华优秀文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重要内容。

目前来看,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和非遗产业发展问题相当严重,根据工信部近40年来数据统计,我们可以很直观看到传统工艺美术和非遗品种正在严重消失。1984年数据,工艺美术和非遗品种是以万来记数的。但是到了2009年,工艺美术和非遗品种只有1881个。2012年,仅只有200个品种,局面是非常令人痛心的。出现这样的局面,自然有现代劳动生产方式变化的因素,有多种多样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消失的因素,有手工产品老化缺乏创新的因素,有外贸不景气的因素,但也不能忽视政府各方保护和支持举措不合时宜的因素。

举一个实际的例子,苏州世界级非遗缂丝有1400年的传承历史,精美绝伦,有“织中圣品”的美誉。上世纪改革开放以后,曾经一度辉煌,从业人数达2万余人。但自本世纪初开始,由于上述的多方面因素,从业人数急剧萎缩,目前仅有200余人,整个行业面临“后继无人”、“难以为继”的困境。

我们不能说政府没有保护和支持,国家及省市地方政府实际是做了大量工作的。现在的手工艺人没有政府的扶持,不可能有如今的社会地位和优越的工作条件。1997年国务院颁布《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2014年工信部发布了《关于工艺美术行业发展的指导意见》、2017年工信部和文化部又联合出台《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为工艺美术的保护与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支撑和政策引导。早在1993年,江苏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就通过了《江苏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1997年7月31日又对条例进行了进一步修正。从总则,管理,生产经营保护,人才培养和保护,技艺保护和开发,奖惩等多方面制定了较详的地方性法规。苏州市政府2012年出台《苏州市传统工艺美术产业化优化发展规划》,2018年不仅印发了贯彻《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实施意见的通知,还进一步制定了《苏州市工艺美术(丝绸)项目管理办法》,在对工艺美术和非遗产业支持方式上做了7个方面的具体规定。

问题分析:

诸多法规和管理办法的实施,无疑有助于振兴传统工艺,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文化生态,丰富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手工劳动的创造力,发现手工劳动的创造性价值,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有助于促进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强传统街区和村落活力。

江苏是工艺美术和非遗文化强省,苏州是工艺美术和非遗文化强市,许多门类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大师数、获奖数均为前列。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关注一些传统优秀品种将濒临消失的危局。苏州世界级非遗缂丝为代表的优秀传统工艺美术产业的现实状况让我们这些业内人士非常焦虑,政府和行业协会都做了大量工作,为何现实状况却不容乐观。如何做才是有效的,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江苏省和苏州市全面塑造江南文化品牌三年行动计划的背景下,特做如下建议以供参考:

具体建议: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传统工艺美术和非遗文化发展“瓶颈”,利用现代高科技,实施有效举措

传统工艺美术不同品种都有其不同的制作方式和工艺特点,各个品种的发展都有不同的受制因素。利用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传承和发展传统工艺美术和非遗文化,突破现实发展瓶颈,这在许多品种上都已经有具体实践,并取得现实成效。比如苏州刺绣,几十年前就有了机绣,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市场上机绣、手绣、半机械半手工的多样化产品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整个行业发展成良性发展的态势。南京云锦、苏州宋锦也都实现了半机器生产。但一些传统工艺品种,由于特殊工艺要求,无法与工业结合,仍然只能沿用传统的工艺方法。如缂丝,最大的发展瓶颈就是制作耗时,民间有“妇人一衣,终岁方就”的说法。织造一幅缂丝艺术品,少则数月、多则数年。耗时多,过程繁琐是由缂丝工艺特点决定的。织造色彩渐变效果,变一色就要换一梭,一个成熟的织工,一天也织不出几毫米。织造方寸缂丝面料,耗时就要数周时间。再加上工艺流程的不可逆,在制作过程中,一旦出错,就要重头再来,拆线就要数天时间。这对于心态浮躁的年轻人来说,避之唯恐不及。年轻人不愿意入行,仅存的2百多人还是上世纪90年代入行的从业者,目前年龄都在40岁以上。目前政府认定的缂丝传承人仅8人,国家级缂丝传承人王金山2020年去世之后,现有省、市传承人仅7人。现实中缂丝技艺的传承方式弊端很多,目前的传承方式主要有师徒传承、家族式传承、企业传承、社会传承等四种方式。师徒传承的弊端是师傅难以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这制约了这门技艺的发展;家族式传承虽然打破了“传男不传女”的规矩,但是缺乏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在企业传承和社会传承的调查中,企业和社会对一些创新技法严格保密,这也影响了新技艺本身的传播与发展。

针对世界级非遗缂丝产业“后继无人”和缂丝产品品种单一缺乏创新的状况,苏州城市学院缂丝研究团队贯彻落实国家非遗发展战略要求,以政、校、企、行四方协同育人理念为指导;以设计学重点建设学科以及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为依托,利用现代仿真技术传承缂丝工艺,有效解决了缂丝工艺流程不可逆和制作耗时的弊端,在规定的教学课时内,能够让学生初步掌握传统缂丝技艺和创新设计方法,培养熟悉缂丝工艺和具备综合创新设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实验项目来源于团队在缂丝新品研发方面的长期探索与实践,实验作品屡获国际大奖,相关研究得到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中央媒体专题报道宣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之作为非遗传承新范式向全球推介。

项目已形成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省级缂丝工艺美术大师等涵盖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技术开发 “四位一体”的团队结构,该实验项目是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功能的综合实施,目前已试运行,并将逐步面向企业和行业协会开放。未来5年,项目将持续投入建设。进一步完善实验场景、作品样机、以及各素材库的建设;持续投入多种用户端使用模式,提升软件交互功能,增加推广适用性。同时,继续加强和国内外其它高校合作,免费向社会各界开放,为广大缂丝艺术爱好者提供高质量的线上教育平台。

总之,苏州世界级非遗缂丝技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建设,对于传统工艺美术和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发展具有示范性的引领作用。

2、利用高校人才优势,实现传统工艺美术和非遗文化的现代化传承和创新性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以师徒相承、口传心授为主,大多依靠在实践中产生的悟性、后天的努力和生活环境的熏陶习得技艺,对文化知识的需求不高,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苏州世界级非遗缂丝产业出现当前的危局,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缂丝艺人年龄偏大,观念保守,大多数只有小学文化水平,头脑中难以形成综合创新思维。难怪国家级非遗缂丝传承人王金山在多个场合总是强调要提高从业者文化知识水平,提高他们的美学修养,否则就只是一台缂丝的复制机器。

面对传统工艺美术和非遗传承人文化水平不高的情况,文化部于2015年启动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习研修培训计划"试点工作。该计划以传统工艺为切入点,委托一批高等艺术院校、综合性大学、研究机构以及职业技术学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研修和普及培训,充分发挥了科研机构和高等教育学校在非遗保护中的作用。

目前国内众多艺术高校都有传统工艺美术品种的研究生教育,例如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就培养了一批热衷从事缂丝、苏绣、木竹刻、核雕、紫砂陶艺的硕士传承人,他们不仅在自己所传承的工艺美术和非遗文化项目中是一把好手,还能够运用多种科学的方法,将在传承中遇到的问题和心得完整地记录下来,为后世传承提供宝贵的材料,较高的受教育程度除了在记录能力上给予传承人支持,还能够提高传承人对"文化"感知的层次,愈加主动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关键之一就在于教育,传承作为非遗保护的一种手段,目标在于培养非遗的传承人和产品的享用者、欣赏者。在现代教育体制的背景下,教育不仅是习得的知识技能系统,更是人文素养和价值观念基础性系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背景下,现代教育体系可以通过完善现有教育内容,来实现对其民族文化认知与传承能力的作用。

现在许多工艺美术和传统非遗企业仅满足于现时“小富即安”的状况,创新研发动力不足。例如一些缂丝企业和手工作坊,仅满足于一般的订单生产,不愿培养新人和研发新品,由于缂丝新产品研发不仅需要大量的时间,时间成本极高,还会出现大量废品次品,试错成本也高,因此企业在缂丝新材料、新产品研发上没有投入动力,也没有对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计划。如果让这种状况自然性地延续下去,几十年后,缂丝这一优秀传统技艺就有可能沦为博物馆里展陈的一项失传技艺。

充分利用高校人才优势和科技研发优势,将传统工艺美术和非遗文化进行当代性表达,既是学术性也是实践性的课题。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对传统工艺美术和非遗文化的保护,大多数数字化平台只是具备信息查阅功能和非遗图像展示功能。也有极少数平台具有和公众的互动,这极大地提高了公众参与工艺美术和非遗项目的热情,有利于工艺美术和非遗项目的社会化宣传。

现代科技虚拟仿真实验可以更进一步将实景性、趣味性、交互性和可逆性融入传统工艺美术和非遗项目的学习和传承过程,在创新推广上也可以反复试错,直至达到理想的市场推广效果。同时虚拟仿真实验平台还可以深度融合进各类型的传统工艺美术和非遗工艺传承和创新推广中,活态化引导高校学生走进偏远山村、穷乡僻壤,收集掌握传统工艺美术和非遗文化的第一手资料,将虚拟实验和田野调查有效结合,创新传统工艺美术和非遗文化产品设计,让“老枝萌新芽”。其在“精准扶贫”的扶贫攻坚战中也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