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3年提案
0650 关于三产融合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的提案
日期:2023-01-15 提案者:丁玉祥

调研情况:

近年来我省各地大力构建乡村三产融合发展体系,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流通、休闲旅游、科技教育和电子商务等产业领域深度融合,使得我省的乡村旅游产业也出现了大量新模式。如2022年省文旅厅推出的以“亲近自然·快哉徐州”、“乡见溧阳·田园野趣”、“大美盐城·世遗探秘”、“精彩仪征·魅力科普”以及“酸甜苦辣·品味镇江”等为主题的乡村旅游线路,涵盖休闲游、养生游、红色游等,为后疫情时代国内外游客休闲度假提供了多层次、多业态的乡村旅游产品供给。但调研发现,我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引导尚不充分,乡村旅游发展还面临诸多问题。

问题分析:

一是发展理念创新不足。乡村旅游仍然以挖掘文化为主,旅游产品的创新性较差。现阶段大多数仍围绕着采摘、钓鱼、绿色农产品等项目展开,缺乏产品结构的调整和深化加工,导致了某些乡村旅游出现了季节性,乡村旅游规划及发展理念创新性比较匮乏。二是缺乏精品,开发深度不够。虽然乡村旅游产品数量多,但同质化现象严重,体验式旅游产品浮于表面,缺乏优质乡村旅游精品来形成带动力量,对特有人文历史的发掘、水文化的打造也不够深入。缺乏远近闻名的品牌吸引大量游客,打造乡村旅游产业并形成支柱产业任重道远。三是营销意识及促销手段匮乏。纵观各大旅游APP,全省范围的乡村旅游景点明显偏少。虽然启用全域旅游的网络系统,但网络化促销手段匮乏,网红景点很少;相关的节事活动营销平淡无新意,宣传力度不够,影响范围有限。整体而言呈现出小、散、弱的现象,网络化营销和旅游市场衔接不到位。四是旅游服务系统有待进一步提升。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乡村在交通、公共服务等方面得到了快速提升,但与景区的标准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另外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服务等方面也有待提升。我省多数乡村旅游区的从业和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服务意识还存在不足,这也直接影响了乡村旅游的游客满意度。

具体建议:

1、重视对于基础性建设的投入。一是加大乡村旅游景区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突出乡村自然风光、村居建筑、民俗文化等方面的特色,创造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生态环境。二是改善乡村旅游的卫生条件。针对排污系统、公厕等进行改进,合理规划垃圾分类,改善乡村旅游环境。三是其他服务设施的建设,如停车场、游览步道、给排水、电力通信等。同时还要注重相关衍生行业如住宿、购物等配套服务的完善,为消费者营造更好的休闲娱乐氛围。四是优化人居环境条件。考虑消费群体的需求差异,因地制宜的大力发展特色民宿。五是当地政府在监督管理乡村旅游市场的基础上,可成立民间乡村旅游管委会,形成行业自律格局,使乡村旅游发展符合市场规律。

2、扩展投融资渠道。一是共享城市旅游资源。利用不同渠道吸纳的资金,改进乡村旅游地区的交通、通讯、住宿等公共基础设施,推动城乡资源和产品的互补,实现资金、技术等优势资源利用最大化。二是采取项目融资的方式,同时将人才、技术、理念等一并引入。利用民间资金较多的特点,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多元化投资机制,宣传鼓励企业、个人、集体经济组织和外商等主体投资开发乡村旅游项目。三是鼓励农户参与开发经营。当地政府可出台补贴、税收优惠政策,号召农户运用住宅、土地承包使用权、服务等优势,积极投入到乡村旅游的开发。四是增加投资主体。使用财政贴息和税收优惠等手段增加企业、乡镇及农民参与并投资乡村旅游的可能性;相关部门可改进管理方式和放贷机制,对于发展较为成熟的项目放宽贷款限制,核心企业的信用辐射可以让乡村旅游融资贷款额度提高,针对中小旅行社及农民群体扩大小额贷款规模,为投资创业者营造良好的环境。

3、引培专业人才。首先,结合乡村旅游发展实际及产业融合需求,制定针对性的人才引进政策,尤其是经营管理类优秀人才,加强与各院校相关专业的对接,强化人才对口培养与定向输送。其次,鼓励返乡农民工、大学毕业生等通过乡村旅游的形式进行自主创业。同时加强农户等乡土人才的培育,增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营销及管理能力。既要立足本地特色,将文化知识培训和实践运用技能相统一,又要针对乡村旅游经营者和直接从业者分别提供经营方面和服务技能方面的专业化培训。

4、推动“旅游+”业态升级。第一,资源融合。乡村要基于文化、农业、工业等资源与旅游资源的较高重合度,依循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规律及特点,以产品开发的方式实现“旅游+文化”“旅游+农业”“旅游+工业”,以资源融合催生旅游新业态。第二,界域融合。借助产业界域、空间界域两大融合形式,打破乡村旅游与关联产业间的行业界限,推动产业链延伸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例如利用乡村独有的资源建设户外旅游活动基地,开发漂流、探险等项目,实现产业界域融合;或通过城乡旅游一体化打破空间界域,协调公共服务资源,建设旅游综合体。第三,技术融合。在乡村旅游与关联产业间进行技术渗透,有助于打造形象逼真、现场模拟感强、关联度高、形式多样的融合产品,增强消费者的现场体验,推动新兴产业形态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