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2020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回信中提到:“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江苏作为戏曲大省,目前尚存的地方戏曲仅剩13种,而较为活跃、能跨区域传播的戏曲只有昆曲、苏剧、锡剧、淮剧、梆子戏等5种,通剧、柳琴戏等许多曾经受到群众欢迎的剧种面临人才匮乏、经费不足、演出机会少等困境,正在凋零,甚至面临消亡。作为文化大省和教育大省,江苏至今没有一所戏曲类本科高校,省内普通高校也没有设置戏曲学院或戏曲类专业;仅有6所中专层次的艺校开设了戏曲表演专业,分布在南京、苏州、扬州、无锡、盐城和淮安,我省戏曲类人才培养呈现培养层次低、培养类型单一、缺乏学科支撑、专业未能形成集群、师资薄弱、人才流失等等问题。戏曲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戏曲艺术源远流长,积淀丰厚,是江苏省的重要文化资源和地方名片。要保护和发展戏曲艺术,必须高度重视戏曲人才培养,加强顶层设计,系统构建高水平、高层次的戏曲人才培养体系。
问题分析:
一、戏曲人才培养缺乏顶层设计,培养层次单一。由于历史原因,省内戏曲类人才培养由文化部门归口管理,以艺术学校为主,培养层次为中专。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在统筹规划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院校发展时,未能将这类学校统一纳入规划,使得我省戏曲类人才培养院校层次单一、类型单一、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培养体系。我省“十四五”文化与旅游事业发展规划中提出,为填补省内戏曲高等学校的空白,拟将扬州大学广陵学院转设为江苏戏剧学院,性质为省属公办本科高校。但该项目因种种原因,目前处于停滞状态。
二、戏曲类专业未形成集群。省内仅有6所中专层次的艺术学校设置的戏曲类专业,以培养本地剧种的表演行当演员为主,而戏曲文化健康发展所需要的戏曲理论研究、戏曲评论、戏曲创作、戏曲产业管理、戏曲国际交流、戏曲教育、戏曲新媒体推广等等领域缺乏学科和专业支撑,这类人才培养出现空白。
三、戏曲工作者很难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戏曲从业人员普遍学历较低,主要原因有:没有对口高职专业、成人高考和自考难度大、演出和训练与学习时间相冲突等。
四、戏曲教育未得到足够重视。省文旅厅正在探索建立名家大师领衔负责制,实施“名师带徒”计划。这种“传帮带”模式能促进名师名家对优秀青年演员的悉心培养,但毕竟受益者是极少数。
具体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建议由省委宣传部主导,组织省文化旅游厅和省教育厅加强合作,建立联动机制,共同研讨戏曲类人才培养的系统性框架,确定发展目标、建设任务和实施举措。
二、完善院校设置。为戏曲类人才培养构建从特色中小学、戏曲中专、戏曲专科到戏曲本科的人才培养完整体系。加快推进江苏戏剧学院的筹建工作,尽早填补我省戏曲高等院校的空白。鼓励省属高校、高职院校中增设戏曲相关专业,为江苏地方戏曲提供学术支撑和人力支撑。
三、完善专业设置。围绕戏曲文化事业和戏曲产业发展,依托省内高校和中专校,合理规划布局,务实逐步实施,建设一批戏曲表演、创作、理论研究、戏曲教育、戏曲产业管理、戏曲服化道和新媒体运营等专业,形成戏曲专业集群,持续、系统地为戏曲培养多层次、多类型、多岗位人才。
四、建立戏曲人才培养基地。遴选有有条件的高校、中专校和戏曲院团建立戏曲人才基地,投入专项资金,核心任务是服务戏曲人才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培养、戏曲教师队伍建设和国内外艺术家交流学习,还可以面向社会大众提供戏曲教学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