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南京及周边现有六朝石刻33处,包含大型陵寝石刻80余尊,习惯上统称为“南朝石刻”或“六朝石刻”。作为陵寝石刻,它凝聚着六朝文化的风采,上承秦汉,下启隋唐,不仅褒有北方秦汉文化的宏大气魄,同时又具有南方江南文化的灵动柔美的气质;不仅継承了传统雕刻的因材造型的技艺,更发展出静中寓动、腾腾欲飞的气势。
可以说,南朝石刻是中国石刻艺术的巅峰之作,在世界雕塑艺术史上亦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价值不仅在于历史、在于文化,还在于其雄浑与轻盈共存的高超艺术水准。当代著名美术史论家陈传席教授曾说:“南京及周边地区的南朝石刻可以和古埃及的神像、古印度的佛像、古希腊及古罗马的雕塑并称为世界四大雕刻艺术,但艺术魅力居其首。”南朝石刻研究者杨祥民认为:“南朝石刻承接了汉朝浪漫主义文化精神,承载了华夏民族的文化记忆”,“埃及的狮身人面像、美国的自由女神像,都已成为闻名世界的地域符号,凝聚了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和荣光。中国这些南朝石刻瑞兽形象,也有承担起这种重要角色使命的潜质和实力。”
问题分析:
南朝石刻在南京郊外的土地上屹立已有近一千六百年历史,由于是帝王陵寝的石刻,它原先的地点就冷僻而荒远。而近几十年城市的扩张、工厂的林立、农村的新建,原有陵寝的整体风貌早已荡然无存,这些孤零零的陵寝石刻所处的空间也被挤占得所剩无几。它们在农田里、水洼中、教堂内、街区边,甚至与烧饼油条店共存在一个空间。从目前现状看,"原地保留"的保护方案,巳经越来越不符合南朝石刻如今的生存境遇了!现实的情况是:除个别石刻(如位于仙林的萧宏墓)已修建成遗址公园外,绝大部分都四散于荒野市井,正在被无情地毁坏着。如果一任如此,南朝石刻将在以后的几十年里洇没无迹,这是个非常现实的问题,现在到了我们不得不认真对待的时刻了!
南朝石刻当前被毁坏的方式,笼统地称就是"风化",主要包括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其中,物理风化的作用有温度差异的缩涨、水分融凝的澎涨以及风吹的剝离作用,这是在露天陈设的石刻所无法避免的风化现象。化学风化主要是"酸雨腐蚀",南朝石刻中的主要石刻正处于南京炼油厂等化工企业的核心区,它被化学风化影响的程度可想而知。一项研究报告指出,近50年来南朝石刻遭受的毁损比过去1500多年都要严重,尤其是最近20年,冻融、酸雨等因素对石刻的伤害,甚于过去200年的侵蚀。
事实上,在现存的南朝石刻中风化作用已经造成了令人触目惊心而又无可挽回的毁坏。从南朝石刻遍身修补的水泥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代人努力挽救的痕迹,但是这种挽救不仅没有改善石刻的命运,反而加重了对石刻的损伤。这一切都向我们敲响了警钟:不用一个较为彻底的办法,是解决不了南朝石刻的文物保护问题的!
具体建议:
鉴于南朝石刻的危急状况,我们认为只有将石刻统一迁移至室内、釆取更为科学与先进的方法进行保护,才有可能使这些传世瑰宝永留人间。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规定,石刻属不可移动文物,第二十六条规定:“使用不可移动文物,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负责保护建筑物及其附属文物的安全,不得损毁、改建、添建或者拆除不可移动文物”。但目前对于南朝石刻来说,不是要“使用”文物,而是要对这一即将被进一步损坏甚至消失的传世之宝进行保护的问题。我们认为,以上保护法条款只适用于“使用”而并不适用于“保护”。当前对南朝石刻的保护已刻不容缓!在石刻消亡之前,我们必须要采取果断措施,突破各种限制和惯性思维,创新工作思路,尽最大可能对南朝石刻这一堪称国宝的国家珍贵文物加以拯救和保护!
对于南朝石刻而言,当前的分散原地存放导致破坏严重,不利于实施有效保护。而集中保护则可以带来突出的文化效益、社会效益乃至经济效益,使其作为历史文化品牌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和传播。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成立中国南朝石刻博物馆,将原南朝石刻移入室内,原地可用仿制石刻替代。陈设在露天的石刻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风化的危险,将珍贵的石刻原作移入室内,而在原地用仿制石刻代替,这也是国际上普遍釆用的方式(如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米开朗琪罗的《大卫》)。我们认为,釆用此法迁移南朝石刻是较为妥当的方式,同时也能够满足保留遗址的需要。
2.石刻博物馆的具体选址建设建议可考虑在中山陵区域,目前,南京中山陵区域已经形成了中国南方的帝王(总统)陵寝的集中地(吴孙权、明朱元璋等,民国孙中山等),环境污染少且有宽阔的可建设用地,如:梅花山南麓与石象路之间的平坦之地,平时可容纳万人之众。在此范围内,可建设全地下的"中国南朝石刻馆",建成后既不影响原场地的外貌,亦可形成新的文化研究中心,这对于保护南朝石刻是非常重要的设施。当然,基于南京栖霞区南朝石刻群的地缘优势,也可考虑在栖霞山附近选址,或在仙林大学城依托高校资源(如南师大)建造博物馆,打造江苏又一响亮的文化名片。
3.将南朝石刻在中国南朝石刻博物馆内集中展示陈列。中国南朝石刻博物馆首先是作为保护优秀文化遗产的设施,同时它也应该是陈列优秀艺术的设施,相信这个博物馆的建成对于推动与促进中国文化艺术的继承与发扬功莫大焉!
现在是必须为拯救中国南朝石刻采取行动的时刻了!迁移历史文物不仅有先例而且取得了成功。我们相信这是一次迎难而上的文化行动,我们愿意为这一中国文化艺术的千秋伟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