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3年提案
0911 关于加强基础教育学生心理健康危机干预的提案
日期:2023-01-15 提案者:林敏洁

调研情况:

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要进一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加强专业支撑和科学管理,着力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精神障碍患病率逐渐上升,已成为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面向青少年心理危机,做好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等工作的重要性。

本人从事教师职业,经过访谈调研,发现一些关于心理问题和精神障碍问题学生的案例。

案例一:学生从入学时即已明显与正常孩子不同。课堂上多次去厕所,喜怒无常,损坏同学东西后无愧疚感,还恐吓其他学生,向学生及老师索要物品,爱说谎。学生的情况表现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人群的人格特征,并常于童年期或青少年期就出现品行问题,长期持续发展至成年或终生。班主任多次与家长沟通,无效。孩子的父母离异,母亲抚养孩子,家庭条件不好没能及时给与干涉。案例二:学生在校期间情绪不稳定,时而躁狂,情绪高涨,喜欢把同学的物品扔到楼下;时而抑郁,情绪低落,无缘无故发抖。常说同学骂她,出现幻听情况,还伴有被害妄想症,回家说老师经常辱骂欺负她,诸多异常行为。教师多次与家长沟通,家长不相信,坚持孩子行为正常。经同学和监控的证实,家长才敢相信。得知学生在校表现异常,家长亦不以为然,放任孩子发展。学生因病无法正常学习。孩子的情况与双相情感障碍(BD)又名双相障碍很符合,是一种既有躁狂症发作,又有抑郁症发作(典型特征)的精神障碍。案例三:学生因父母闹离婚,心理影响大,上课心不在焉,学习积极性差,情绪低落,被其班主任发觉后家长沟通,但效果不明显,孩子最后走上极端,选择跳楼,幸好无生命危险。诸如此类案例较多。

问题分析:

学校作为儿童青少年成长成才的主要场所,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一项重要且必不可少的任务,但是原生家庭环境和养育者教育方式对孩子成长影响重大。父母关系不和睦、单亲家庭、家庭成员有不良嗜好,如酗酒、吸毒、赌博、痴迷游戏等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因素。同时,一些家长过度保护或溺爱子女,一些家长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对问题关注不够,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整体而言学校心理疏导教育力量较薄弱。虽然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是通过教师心理考核取得资格证的,但绝大部分是兼职人员。综上所述学生的一些心理矛盾得不到及时有效化解,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和不良后果。

具体建议:

一、学校配备专业心理教师,开设心理课程。

很多小学的心理课时包含在班队课和道德与法治课里,没有单独的课程。心理老师也是班主任兼职,虽然目前要求班主任参加《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考核》,但其效果没有专职心理教师专业,所以学校需要增加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完善心理发展指导工作体系,至少一、两周开设一次心理课程。

二、充分发挥学校心理辅导室的作用。

按标准设学校心理辅导室,配备专人管理,广泛宣传,每日定时面向全体学生开放。健全各项心理工作制度,督促学校制定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做好心理筛查与监测,建立儿童青少年心理危机预警台账;开展心理辅导,对存在心理危机隐患的个体做好干预转介。帮助经历过危机事件的学生融入校园生活。对曾经历过心理危机事件,治疗恢复后重新回到学校的学生,心理教师实时与家长密切沟通交流,关注学生身心状态,联合班主任安排学生干部、班级心理委员、室友密切监护,采取多种方式予以重点关注,随时防止危机事件的再次发生,帮助经历过危机事件的学生融入校园生活。

三、多方合作建立面向学校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陶老师”工作站,又名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援助中心。是由南京市教育局主办,南京晓庄学院承办的为中小学生提供心理帮助、支持、心理咨询与治疗以及危机干预的全方位服务的专业性心理援助机构,也是全国第一个由教育局行政部门主办,由政府职能部门投入专项资金向有关个人和社群提供社会公益性服务的机构。这是非常好的公益服务机构可推广。但是针对以上这些案例发现很多家长逃避孩子的心理问题或家长也有心理问题,有些学生已经比较严重需要到医院进行药物治疗等。在这种情况下,需联合卫健委、公安部门、医院等部门共同组建一个学生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指导各级社会心理服务体系领导小组开展工作,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援助队伍、援助平台、援助热线等建设,从而起到一定危机干预作用。

四、发挥媒体宣传作用,消除心理疾病污名化

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与官方媒体的宣传作用,利用互联网手段对相关青少年心理问题进行全方位的、积极科学的宣传,例如通过公众号文章、短视频、公益广告等形式,为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创造良好的氛围。主张致力于消除人们对心理疾病的一些常见误解与过度忧虑,做到对心理疾病的去污名化,正视心理问题,从而对有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青少年进行更好、更早的干预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