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近年来,我省先后制定出台了《“十四五”现代种业发展规划》《江苏省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及《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实施意见》,启动实施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与种业创新攻关。针对种质资源保护,省农业农村厅组织开展了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确定工作,共确定省级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75个,其中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单位27个,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单位41个,微生物种质资源保护单位1个,蚕遗传资源保护单位6个。
问题分析:
虽然这些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保存有大量农业种质资源,但我省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仍面临严峻挑战。
一、省级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分布不均衡。苏南5市分布有41个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其中苏州、南京分别分布有14、11个;而苏北5市仅15个,其中宿迁仅分布有1个,苏北地区部分特色种质资源存在消失风险。
二、部分种质资源保护单位专业人员紧缺。种质资源专业是一个冷门专业,报考人数少,就业面狭小;政府、企事业单位面向该专业的人才招聘相对较少,相当部分农业科研单位缺少种质资源专业的人才。同时,开展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需要团队协作,由于团队人员专业性不足,使得整体科研能力不足,很难开展专业性的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工作,种质资源的遗传稳定性、完整性得不到科学保障。我省涉农高校未设置种质资源研究生专业,仅在作物遗传育种、蔬菜学等部分专业下开设了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相关课程,导致种质资源保护专业人才稀缺。
三、种质资源优异基因深度挖掘、利用不充分。目前,我省种质资源保护单位共保存物种资源6.8万份。但其中大多数种质资源尚未被开发利用,仅停留在表型鉴定阶段;仅有小部分种质资源开展了表型与基因型精准鉴定,在育种中得到利用。此外,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资金投入相对不足,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
四、种质资源开放共享利用滞后。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与开发利用脱节,省级种质资源保护单位(库、圃、场、区)未建立互联共享平台进行统一管理,种质收集种类不全、种质资源重复保存等问题突出。由于缺少互联共享平台,种质资源未能进行有效共享,导致种质资源价值得不到充分挖掘,利用程度较低,资源优势未能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
具体建议:
1、增设苏北地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针对苏北地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较少,苏北特色种质资源存在消失风险等问题,建议适当增设苏北地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同时,以省级农作物种质库为支撑,加强特色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征集工作,掌握江苏省农业种质资源基本情况,科学评估资源特征特性和动态变化情况,及时抢救性保护珍稀、濒危农业种质资源,发掘鉴定新的种质资源,推进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有效保护。
2、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精准鉴定评价农业种质资源。通过制订相应岗位技术规范,开展技术培训,提升保护单位工作人员专业水平和技能。同时,建立种质资源登记制度,制定完善各类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评价标准,加强种质资源的统一编目管理,积极推进种质资源分子指纹图谱体系建设,利用统一的分子标记技术精准鉴定评价农业种质资源。在省内高校涉农专业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课程教育,提升学生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相关专业知识。在部分高校增加设置与种质资源有关的专业,从而培养出更多专业人才。
3、深度挖掘优异基因资源,支撑种业发展。针对种质资源优异基因深度挖掘、利用不充分的问题,可搭建专业化、智能化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与基因发掘利用平台,开展农业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基因发掘与种质创新。系统开展种质资源表型与基因型精准鉴定评价,发掘控制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开展重要经济性状遗传机理研究,创制具有高产、优质、抗病、适合机械化等优良特点的新种质,解决育种上优异特色种质资源短缺、品种同质化的问题。进一步完善财税金融扶持政策,培育以地方特色品种开发为主的种业企业,加大对优质特色资源的收集鉴定和育种利用力度,支持有实力的单位或个体对本地特色种质进行技术研发,打造地方特色种业品牌,推动特色种质资源优势转换为产业优势,确保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
4、建立省农业种质资源信息管理平台,推动农业种质资源共享利用。建立省种质资源信息管理平台,种质资源库(圃、场、区)在统一平台上,按照统一标准、规范开展资源收集、保存、评价、分发等种质资源管理工作,同时通过种质资源分子指纹图谱体系,减少重复种质,提升种质资源体系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水平。鼓励种质资源保护单位与高校、科研院所、种业企业开展种质创新、利用联合攻关,推进产学研用深度合作,建立以诱变育种、模块化育种、基因编辑育种为重点的规模化种质创新共享平台,引导建立资源收集保存、良种繁育、种子生产和技术推广全产业链的种业科技支撑体系,实现种质资源高效利用与优良品种的定向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