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中共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
问题分析:
课堂教学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核心环节,目前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考核评估指挥棒效应盛行,不适合的指标助长了学校的短期行为和“过关心态”,对课堂教学关注不够;二是部分高校既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现象,也存在教学内容脱离学科前沿现象,基层教学研究组织缺失;三是高校教师缺乏系统培训,部分教师不懂教学艺术,教学精神不足,甚至触碰底线;四是不少学生进入高校后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混日子和躺平现象普遍存在。
江苏普通高校数量位居全国第一,为加快建设教育强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最大限度地把高校人才优势转化为我省的发展优势,我们建议:
具体建议:
一是体现职能部门的责任担当,优化顶层设计。改革高校考核模式,将高校章程或发展规划作为高校综合考核的主要依据,真正实施“一校一策”,根据办学规律“五年一大考”,每年面向社会公布过程性信息,引导高校守好课堂主阵地,着眼于内涵竞争,减少形式竞争。优化教学评价体系,由教育部门依托第三方机构或社会组织建立多维度的教学评价体系,严格控制评价频次,避免多头评价和重复评价,确保高校评价评估“做减法”,教学质量“做加法”。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持续推进“智慧课堂”改造,完善资源共享制度,支持前瞻性、实验性教学改革项目研究,建立健全教学质量周期性监测机制,切实保障课堂教学提升质量。
二是发挥高校的主体作用,筑牢教学之基。要继续将重建基层教研组织作为重中之重,将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作为高校教学评估、专业认证和评估的重要观测点,将学科教研室、学科实验室打造为教学科研协同发展的重要平台,着力构建以研促教、科教融通的长效机制,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坚决反对教师成为只搞科研的“论文机器”或只会教学的“教书匠”,鼓励教师通过教学让科研更有系统有方向,通过科研让教学更充实更前沿。鼓励各高校借鉴“书院制”等通识教育模式,突破院系和学科限制,打造“大专业平台+小专业方向”交叉融合的课程教学体系,明确培育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三是培养教师的能力使命,提升教学质量。健全师德建设机制,全面落实“师德首位”要求,坚持“树人先树己”,明确教师职业底线,建立高校教师师德师风档案和失德失范负面清单,零容忍筑牢师德师风防线,让师德修养融入教学全过程。持续提升教学能力,建立新教师聘用与教师资格衔接制度,加强教师职业生涯指导,全面提升教学能力,继续分专业开展名师培育工程,力争到2035年形成数万人规模的名师队伍。创建良好教学环境,建设更多微格教室、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等专门场所,配强教务人员和辅导员,压减行政事务,创造更加纯粹、更加宽松的自主教学环境,让高校教师全心投入课堂教学。
四是激发学生的目标兴趣,提升教学成效。推动生涯规划课程前置,提前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志趣,鼓励高中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健全高校转专业、辅修专业制度和荣誉学位制度,引导学生明确自身目标和专业志向。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开展翻转课堂、同伴教学、小组讨论等各种课堂教学新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推动教、学、用融为一体,全方位培养学生“双创”能力。严格学业评价体系,适当提高并严格执行学业评价标准,禁止划重点等泄露考试信息的行为,严格限制缓考补考,在整治“水课”的同时整治“水考”,严把毕业设计关,健全学业预警与帮扶制度,引导学生重视学业,杜绝“躺平”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