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3年提案
0021 关于破解种养循环政策瓶颈,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提案
日期:2023-01-14 提案者:民盟江苏省委会

调研情况:

推进种养循环,把畜禽养殖废弃物转化成为土壤有机质,是实施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纽带,对于实现农业高质高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重要意义。调研显示,种植业与养殖业分离,是造成土壤质量下降、化肥高量施用、畜禽粪污排放造成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农业面源污染,影响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重要根源。究其原因,种养循环项目实施产前、产中、产后遇到的政策瓶颈未能有效解决是其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问题分析:

一、种养循环实施前“瓶颈”

一是规划制约。种养结合不紧密,养殖规模与周边土地消纳不能完全匹配,粪污资源化利用的人工成本和运输成本偏高,难以就近处理。二是土地制约。因土地性质变更程序复杂及环评要求较高等原因制约,在养殖密集区可用建设用地稀缺,存在项目落地难问题。三是审批制约。有机肥生产企业注册和管理要求高,必须落户在工业园区内,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废弃物就近处理。

二、种养循环实施中“瓶颈”

一是工程建设投入大。粪污处理设施投入大,无论是规模养殖场,还是粪污集中收集处理中心,均存在“投资大、收益慢,运营难”。二是农机补贴目录范围待拓宽。一些应用较广的粪污处理和利用设施机械、设备,因缺乏统一规范的生产制造标准,无法进入农机购置补贴目录。三是沼气发电并网严重滞后。

三、种养循环实施后“瓶颈”

终端产品销路不畅、竞争力不强是影响畜禽粪污资化利用最主要的制约因素。一是对于生产的“肥”。粪污集中处理厂生产的粪肥无法提档为“有机肥”,售价不高,人工成本却高。有机肥替代化肥补贴政策的覆盖范围有限,企业在拓展销路方面有很大困难。二是对于生产的“气”。沼气工程铺设沼气管网投资大,安全风险高,加上沼气发电并网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能源产品缺乏竞争力,市场利用难。三是对于生产的“农产品”。相比化肥,有机肥使用量大、耗时耗工、成本高,市场购买力有限,加上产销市场信息不对称,难以实现优质优价和效益提升。

具体建议:

一是优化畜禽养殖布局。按照乡村振兴总体要求,开展新一轮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统筹区域种养业的规划布局,将种养深度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作为核心内容,将养殖业有机融入周边的种植业,整体推进,打通种养协调发展的通道,为实施种养循环提升良好的基础条件。

二是强化财政扶持引导。引导支持规模养殖场、第三方处理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大型沼气工程、有机肥厂、养殖废弃物集中处理中心,支持大型养殖场、粪污处理中心建设分布式沼气并网发电工程,落实沼气发电标杆电价补贴;扩大对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装备补贴比例和范围,将畜禽养殖场粪污和废弃物综合利用设施的定型、成套设备以及有机肥施肥机械等列入农机补贴目录,进一步拓宽有机肥替代化肥补贴政策的覆盖范围。

三是落实土地支持政策。落实项目建设土地,支持粪污处理中心、有机肥生产企业等建设用地方面给予支持,解决项目落地难问题。加强土地流转保障,制定鼓励种养结合、规模适度的畜禽养殖的土地流转支持政策,引导土地流转与种养紧密结合。建议适当延长土地流转的时间,让经营者能有稳定的预期和长期投入的准备,鼓励村集体通过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形式来自己经营土地,让农民在养殖和种植产业链条中多方面受益。

四是培植壮大经营主体。可通过补助、贷款贴息、设立引导性基金等方式,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培植壮大扶持发展种养结合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后者创新商业运作和盈利模式,推进市场化、规模化、专业化、精准化服务。

五是探索优质优价机制。着力打造一批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品牌、基地,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完善优质农产品信息追溯网络平台,树立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的“金字招牌”。积极探索提升粪肥还田产出农产品价值的有效路径,引导农户按照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准达标生产,延伸农业价值链,建立农产品优质优价正向激励机制,构建种植主体应用绿色投入品的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