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3年提案
0069 关于支持南京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提案
日期:2023-01-14 提案者:农工党江苏省委会

调研情况: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国家科技领域竞争的重要平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有助于汇聚世界一流科学家,突破一批重大科学难题和前沿科技瓶颈,显著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强化原始创新能力,尤其是在集成电路、网络芯片、生物医药、材料科学等前沿领域。我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全力支持南京市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据调研,南京上轮申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未获通过的主要原因如下:

问题分析:

一是创新投入强度不够。南京在创新投入方面与科教资源实力并不相配,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为例,2018年南京R&D经费投入强度为3.23%,而上海达到 3.98%,深圳更达到4.2%。2021年南京为3.6%,但深圳已达5.46%。

二是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不多。南京在2021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7801家,在省内和省会城市中都处于前列,但与省内的苏州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10000家、省外的杭州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20000家相比,仍然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三是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不突出。深圳科技创新的“4 个 90%”在企业,即 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 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 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 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产生于企业。南京与之相比原始创新成果产出能力明显差距较大。

四是重大科创平台建设亟待加强。在上一轮申报中,合肥之所以能够超过南京成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其在重大科创平台方面的建设领先,产生了重要作用。

具体建议:

一是加快推动重大科创平台建设。从城市总体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以省级层面主导,积极争取国家部委支持有一定基础的重大科创平台建设。比如信息、生命、材料、能源与环境等国家有需要、南京有优势的学科领域。同时努力与相关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对接,鼓励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其科创平台建设。

二是着力构建创新空间格局。聚焦国家战略谋划布局,将“一城一廊三区”扩大为“二城二廊三区”。即“二城”:麒麟科学城(麒麟高新区)、紫金山科学城(紫金山实验室周边区域),重点打造南京市综合性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应用基础创新的科学园区;“二廊”:东南大学——江宁大学城、南京大学——仙林大学城,科技创新大走廊,重点发展基础研究、特别是应用基础研究及其成果初步转化、体现创新策源能力的大众创新创业的科技创新两大走廊;“三区”:江北新区(含南京高新区)、南京经济开发区(栖霞)、江宁开发区。

三是建立健全政府创新基金的容错和纠错机制。加大财政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应用型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相关政策、规定,不仅要避免省、市、区三级的多种科技创新基金滥用和被套取,也要允许一些政府资金投入项目的失误,形成容错和纠错机制。

四是改革科技创新投入机制。由单向的政府专项资金支持方式,转变为政府主导的多渠道经费来源体制。积极引导市场资金进入空间创新和科技产业发展领域。例如可以探索将PPP融资模式纳入政府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投资项目领域,建立健全符合国际规则的支持采购新产品和服务的政策体系,拓展多渠道融资方式,在减轻政府投资建设的负担和风险的前提下,提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的建设和运行服务质量。

五是不断推进科技金融发展。科技金融是帮助企业分担创新风险、加快科技项目孵化的关键要素。深国投采取了类似新加坡淡马锡的模式,把支持深圳企业发展与资本运作结合起来,成效显著,建议加强指导研究和学习,鼓励各创投公司大力支持南京科创企业发展、同时自身发展壮大。

六是加快创新主体培育。在继续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企业的同时,更加注重独角兽、瞪羚等高成长性企业的发展和集聚。加快推进高企培育申报工作,强化对高企培育库入库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支持力度,按照时间节点分批次完成高企申报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加快构建大中小科创企业递进成长的“雁阵”梯队。

七是大力推动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持续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培训,引导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对照国家、省中心建设标准,加强平台升级。引导优势科技企业牵头建设国家级和省级技术中心、产业中心;根据科技水平、产业规模、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在未来网络、航空航天、区块链、量子信息、安全应急、脑科学等前沿领域,规划布局未来产业。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形成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的技术创新体系。

八是深挖一流高校资源优势。南京高校资源丰富,可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南京的优势产业,依托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的学科优势,建设人工智能、智能电网、健康产业等相关科学设施,提升南京应用基础科研的实力与水平。同时积极推动南京高校与海外名校的科研交流与合作,制订相关互惠措施。主动寻求国外知名研发机构、高技术企业等在南京设立研发机构;推动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海外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和国际(国别)合作科技园区建设,合作催生南京应用基础科学和产业创新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