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3年提案
0316 关于强化苏中苏北重大创新平台布局的提案
日期:2023-01-14 提案者:孙佳玲

调研情况:

重大创新平台为各类创新主体开展创新活动提供基础环境或条件支撑,是吸引高层次创新人才、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汇聚创新资本的平台,也是一个地区获得原创性创新成果、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攀升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江苏积极融入国家创新体系,抢先布局重大创新平台,全省创新平台体系建设成效显著,但区域不协调问题也比较突出,亟待引起重视。

问题分析:

一是平台建设布局失衡。截止2021年底,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拥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6家,占全省比重的85.7%,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40家,占全省比重的74.5%,省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7家,占全省比重100%,省部级科研院所131家,占全省比重的87.0%,省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159家,占全省比重的63.1%,省列统新型研发机构562家,占全省比重的71.5%。2021年,又一批重大创新平台落户苏南,南京信息高铁综合试验装置启动预研建设,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南京邮电大学省部共建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获科技部批复同意建设。

二是成果转化参差不齐。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重大创新平台加速集聚,创新策源能力更为凸显,一批标志性成果竞相涌现,产业创新发展能力显著增强。2021年全省共下达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89项,苏南地区共有64项,占全省项目总数的71.9%。苏中、苏北地区重大创新平台数量相对较少,建设层次不高,创新型产业培育发展迟滞,2021年苏中、苏北地区共获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25项,仅占全省的28.1%。

三是产业支撑作用强弱不一。由于全省重大创新平台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导致了创新型产业培育的不平衡、不充分。同时,省科技创新政策资源向苏南地区深度集聚,苏中、苏北地区集聚创新资源、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能力有所弱化。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是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重大战略。就区域重大创新平台布局而言,高质量发展需要增创苏南发展新优势,更需要补齐苏中苏北发展短板。

具体建议:

一是布局区域重大创新平台。结合苏中、苏北产业发展优势,在苏中、苏北布局建设一定数量的重大创新平台。比如,支持泰州创建国家级医药健康产业创新中心。泰州医药高新区已落户1000多家医药企业,包括阿斯利康、赛洛菲、中外制药、武田药业、勃林格殷格翰等全球知名跨国企业,拥有21个特色鲜明的技术平台,可提供药物筛选、药学研究、制剂研究、中试放大、药效药代研究、安全性评价、CMO委托生产等“全链式”技术服务。支持泰州创建国家级医药健康产业创新中心,可以为全省医药产业发展提供平台支撑和强劲动力。

二是强化科技创新政策支持。出台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加大对苏中、苏北地区的科技经费投入,大力支持苏中、苏北地区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各类创新政策在苏中、苏北落地落实,促进新兴产业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交融。强化金融、信用、人才等政策支持,促进科技、产业、贸易等政策协同。

三是探索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鼓励省内高校科研院所与苏中、苏北共建重大创新平台,推动当地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拓展“揭榜挂帅”联合攻关方式,组织实施“揭榜挂帅”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聚焦苏中、苏北主导产业征集企业技术需求,面向省内各大高校院所遴选专家团队突破“卡脖子”难题。

四是建立完善长三角科创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体系。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是科技和产业一体化发展,要立足各地优势,坚持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努力形成各展所长、各具特色的科技和产业一体化发展格局。充分发挥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引领作用,借鉴长三角“三省一市”研究院建设模式,在全省试点布局建设一批地方分中心,共享创新资源和产业链要素,开展跨区域、跨领域协同创新和开放合作,加快建立完善长三角科创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体系,为提升区域整体发展能力和协同创新能力提供综合性、引领性支撑。

五是打造长三角沿江科创大走廊。长三角地区科创资源丰富,但相对分散、碎片化,科技创新整体合力不强。目前长三角南翼已启动G60科创走廊计划,但北翼尚未有相应的规划安排。建议加强顶层设计,规划打造上海—江苏—安徽沿江科创大走廊,并将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向沿江科创大走廊区域延伸,统筹整合区域创新资源,推进长三角地区协同创新,带动苏中苏北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