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也是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十四五”时期,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将进一步加深,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超过20%,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增龄伴随的认知、运动、感官功能下降以及营养、心理等健康问题日益突出,78%以上的老年人至少患有一种以上慢性病,失能老年人数量将持续增加。如何养老,成为近年来一个广泛关注的问题。2019年出台的《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提出要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有机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凸显了居家和社区养老的重要地位。我省也高度重视社区居家养老工作,2020年起大力推动社区居家适老化改造实践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问题分析:
但同时,仍存在支撑政策不完善、实施步骤不系统、技术标准不充分、改造主体范围窄、效果参差不齐、居民满意度不够理想等问题。为此提出建议:
具体建议:
1.进一步加大适老化改造的力度,满足更多老年人的需要。虽然从2020年起,我省每年民生实事中列入为3万户经济困难老年人家庭进行居家适老化改造的任务,但根据《江苏省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22年)》,截至2021年末,全省60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1883.6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2.15%,高于全国3.25个百分点。适老化改造的供给与老年人口的需求仍有很大差距。因此,应加强对人口规律研究,运用系统思维,对老龄化社会做出中长期政策部署和近期安排,进一步加大适老化改造力度,覆盖更多的老年群体。
2.加快制定适老化改造标准和规范,提高改造的质量和水平。目前适老化改造缺少统一标准,在具体改造工作中,多为自行制定标准、或者与行业专家合作设计相关标准,这就造成“一企一标”和“一户一档”,产品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建议加强适老化改造标准研究,针对需求多样化和个性化强等特点,菜单化提供标准和图集,提升老年人居家生活便捷性、舒适性和安全性。
3.丰富适老化改造的筹资模式,加大政策扶持和监管力度。目前我省适老化改造多为政府补贴,资金来源单一,数量有限。建议充分调动社会力量,通过多种方式丰富资金来源,例如护理保险、市场化等方式。对从事适老化评估、设计、改造的为老服务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和税负减免。规范居家适老化改造市场,完善审核、监管机制。加强宣传和引导,提升全社会对老年人家庭居家适老化改造的认识水平,鼓励老年家庭尝试改造,扩大适老化改造范围和力度。
4. 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打造老年友好型社区。老年人身体健康水平、自理自立能力和记忆力下降,面临社会隔离感孤独感,缺乏社会交往和适当锻炼等问题。建议根据老年人居家养老、就近活动的特点,聚焦公共文体设施适老、公共交通便老、老人轮椅出行无障碍等,加强社区公共空间适老化环境改造,建设“5分钟楼前健康服务圈”,增加短时距的小微活动场地。为此,应充分挖掘现状空地、绿地、街道、广场潜力,协调与停车的矛盾,精细设计、因地制宜的设置运动、活动场地、提供座椅等设施,提高邻里的步行可达性和建筑的可识别特征,营造有吸引力且步行友好的空间,低噪音干净整洁的安全环境,平坦的人行系统,可靠便捷的公共交通,安全可参与的体育活动或日常活动的设施;同时,要不断提升为老年人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提供多层次、普惠型社区养老服务,增加医养、康养相结合的服务机构供给,实现老年人口对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就近可及”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