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为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构建优势互补区域发展格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提供了重要遵循。江苏是我国最早提出规划建设都市圈的省份,2022年是国务院批复江苏都市圈战略二十周年。二十年以来,省委、省政府积极推进三大都市圈建设,成为我省省域发展格局优化的重要支撑。近两年国家层面正在逐步完成对于新一轮省会城市都市圈的规划批复,一些省份也正在加快推进对于省内重要城市都市圈的规划批复,新一轮的都市圈规划建设高潮正在到来。徐州作为我省省域“1+3”重要功能区中唯一以城市进行功能定位的独立板块,具有特殊战略地位,也承载了拓展江苏发展纵深、引领淮海经济区崛起的使命担当。随着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推进,徐州都市圈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问题分析:
一是建设成熟度不足。徐州都市圈整体实力、空间效率、同城化水平与上海、成都、南京等成熟都市圈相比,仍有不小差距,主要体现在中心城市外溢效应不明显、交通通达深度不够、产业协作配套不强、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国土空间布局不优等方面,特别是城市间分工协作水平有待提升,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和常态化协调协商机制尚未形成。
二是对都市圈的关注度有所下降。相比于其他都市圈,徐州都市圈的概念提出较早,但推进过程相对缓慢。现实推动的乏力反作用于都市圈内城市的主观认识上,近几年对于徐州都市圈的关注度和信心有所下降,都市圈规划建设对于促进徐州城市实力和地位提升的潜力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是与其他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联动不足。徐州区位优势独特,近年来,国家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了淮河生态经济带、大运河文化带、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区域发展战略,均与徐州有所关联。但目前,徐州还缺少系统深度融入以上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有效抓手,对发展的带动作用仍需加强。
具体建议:
一是增强都市圈规划的系统性。启动新一轮徐州都市圈发展规划和空间规划,在编制内容上突出以都市圈规划建设承接融汇重大区域战略,凸显不同流域、区域、领域中的徐州优势。坚持把徐州都市圈建设作为优化淮海经济区新型城镇化空间格局的重要突破口,深刻把握产业升级、人口流动和空间演进趋势,顺应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的要求,循序渐进推动资源要素同用、城市营运同体、竞争优势同构、公共服务同享。按照先易后难、先实后虚的原则,系统规划实施交通一体深化行动、设施统筹共建行动、生态共保共治行动、文化长廊复兴行动、服务便利共享行动、产业协同共兴行动。
二是增强都市圈政策的集成性。集成徐州中心城市功能优化提升、大运河文化带保护传承利用、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建设、东陇海产业带联动发展、环骆马湖战略协同区一体化、环微山湖地区协调发展、环洪泽湖地区绿色发展、苏鲁豫皖毗邻地区协调发展等八方面政策目标,创新都市圈一体化协调机制,推动省际毗邻区域一体化发展,搭建跨区域协作发展平台。积极推动徐州辐射带动周边城市共同发展,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专业化分工协作、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建立健全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为徐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提供坚强支撑。
三是增强都市圈城市的协同性。探索建立统一的徐州都市圈规划委员会,实现规划统一编制、统一实施。以徐州中心城市为核心,北依大运河文化带廊道、南沿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中控东陇海产业带,以环微山湖地区向北协调鲁南,以环洪泽湖地区向南对接苏中苏南,向西谋求苏鲁豫皖毗邻地区跨界合作,向东通过环骆马湖战略协同区充实腹地、联系沿海,形成“中心引领、省际协同、城乡融合、以圈带区”的都市圈城乡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