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3年提案
0561 关于推动数字戏曲进校园的提案
日期:2023-01-14 提案者:施夏明等4人

调研情况: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深入推进,文化数字化成为发展趋势和行业前沿,被上升到战略高度,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文化数字化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我省印发的《促进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行动计划(2022-2025年)》《关于贯彻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实施数字化引领工程,构建文化数字化建设。而戏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是需一以贯之弘扬传承的重要载体,《“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戏曲传承振兴”,持续推进戏曲进校园、戏曲进乡村。随着相关政策意见陆续出台,极大调动了戏曲文化工作者与时俱进的积极性,激活了戏曲数字化发展的强大动力,促进了传统文化和新科技的深度融合,为数字技术推动“戏曲进校园”新升级打下坚实基础。

问题分析:

江苏是戏曲大省,“百戏之祖”昆曲孕育于此,扬剧、淮剧、锡剧、淮海戏、丹剧等熠熠生辉、交相辉映。由于受文化获取途径多样化影响,戏曲传播普及并不顺利,在市场经济浪潮中越走越慢,特别是与青年一代渐行渐远,如何通过创新形式,让传统戏曲走近青年学生,提高青年学生对传统戏曲的认知及兴趣,自发性地听剧看剧学剧,是当前文化领域要引起重视的问题。由于专业戏曲演员无法常驻于校园,校园本身演出场地有限等客观因素制约,传统戏曲进校园的深度和广度都大受影响,优秀戏曲文化进入校园、被青年接受喜爱传承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随着新兴交互平台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了戏曲艺术的受众人群和潜在受众。特别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传统的文化娱乐习惯模式发生了明显变化,如何抓住数字浪潮,加快推进数字戏曲进校园,实行传统戏曲和数字戏曲两条脚走路,实现赏析教学和提升兴趣互动并举的良好效应,是传承传统优秀戏曲文化的有益尝试。

具体建议:

1、抓住政策机遇,建立特色模式。戏曲进校园历来是传统文化弘扬的特色举措,近年来,国家对于美育的要求逐步提升,特别是在“双减”政策大背景下,校园文化建设更需要戏曲艺术滋养。建议抓住政策东风,明确将数字戏曲作为导向教育的重要手段和特色模式,明确教育部门将其作为学校美育工作的重要工作内容,作为考核教学单位的重要参考,助力校园成立符合时代的数字戏曲兴趣组、实验班,为学生打开近距离观赏戏曲艺术的窗口,调动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文化的求知欲与积极性,以数字文化方式启发兴趣,以沉浸体验形式提升乐趣,以课后自选方式培育童趣。

2、加强组织实施,实现稳步推进。推动数字戏曲进校园,需要发轫于校外,关键在校内,要重视加强系统谋划、宏观思考,加强平台搭建,通过试点先行、全面推进相结合方式实施。为提升此项工作的严肃性规范性。建议重视从整体上构建完整的数字戏曲进校园体系,由教育部门与艺术院院团共同研发教材与教具,组织力量编撰专用教材,建立课堂课程标准,教育部门利用国家文化大数据平台搭建数字戏曲校园专网专线,积极推进学生“数字戏曲校园微生产线”接入国家文化大数据平台展示。为及时总结经验,建议尝试大学生带动中小学生方式进行试点,选取长江、大运河沿线或重点城市推出首批数字戏曲试点校园,打造数字普及接点学校,在此基础上加强总结推广。

3、用好科技手段,打造沉浸体验。推进数字戏曲进校园,信息技术是重要支撑。建议聚焦推广目标,着眼充分发挥提升专业度和广普性要求,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手段。着力打造“戏曲元宇宙”,借助5G+AR、VR、MR、XR等数字化时代各类手段,通过建传统文化特色的5G数字教室、设立戏曲数字人虚拟课堂,打造沉浸式戏曲欣赏体验,提升戏曲进校园趣味性与互动感。常态化开展数字戏曲进课堂活动,在校园营造更加浓厚的戏曲文化氛围,立体式、多维度推动数字戏曲进校园工作。通过“戏曲+”同各领域融合创新,以戏曲+无人机编队飞行、戏曲+机器人动作编程,戏曲+数字人互动等形式,形成在新时代创新应用数字技术实现数字戏曲进校园格局。

4、依托优秀院团,强化产品供给。推动数字戏曲进校园,涉及信息技术和戏曲专业两大领域,需要在上级统筹指导下,由专业的团队推进。江苏拥有众多优秀的戏曲院团,可由相关文化集团作为牵头单位,联合培育共创共享,培养一批适应数字戏曲文化传播的专业师资团队,通过利用地缘文化特色与地方戏曲结合,打造更多优秀的数字戏曲文化产品,积极提升数字戏曲展示教育能力,有针对性地为数字戏曲进校园提供强大文化供给,打磨更多文艺精品,推动数字戏曲进校园不折不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