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3年提案
0574 关于加强加拿大一枝黄花危害防控的提案
日期:2023-01-14 提案者:陈发棣

调研情况:

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 L.) 原产于北美,是一种严重的外来有害入侵生物,广泛入侵华东3省1市,并开始扩散蔓延到华北、华中、华南。我国是受该物种入侵最重的国家,它已被列入《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2010年,第二批)。2022年,江苏省林业局等联合发布了关于切实做好加拿大一枝黄花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苏林检[2022]22号),说明我省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的防控高度重视。为对其进行防控,各地历年来已经尝试了多种办法,并制定了相应的对策,但由于其分布范围广、繁殖能力强、传播途径多、铲除难度大,扩散蔓延仍然呈加重趋势。

问题分析:

目前,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危害和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对其危害性和生物学特性认识不足,导致防控效果不佳。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扩张和入侵性极强,根状茎和种子均可繁殖,一棵植株一年可形成2万多粒种子,1年为一点,2年成一簇,3年成一片,出现“黄花开处百花残”的现象,极易侵占其他植物领地,不仅严重威胁当地生物多样性,还会对基本农田和农作物生产造成威胁。目前,有些地区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其危害的严重性,对其生物学特性、入侵规律等认识不足,导致防治时期把握不准、措施不当,铲草不除根,严重影响防控效果,易引起进一步扩散或复发。

二、缺乏专业指导,防控成本高效率低。近年来,在国家和各地区政府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各地对加拿大一枝黄花不同程度进行了防除,防除方式主要有物理和化学两种。物理防除主要采用人工割除、机械铲除、焚烧、水淹、翻耕等,这些方法仅适用于少量防除,大量防除时费工、费时,投入大效果差。特别是秋季为防止开花,应付检查,应急砍除,反而刺激其来年的爆发式生长。化学防除由于其简单易操作被广泛使用,但由于缺乏专业指导,存在用药种类、时期不对,易造成防控效果不佳、引起环境污染,也存在不能除根等问题,没能从根本上遏制其蔓延危害势头。

三、宣传不足或过度宣传,影响防控的科学性。部分地区对加拿大一枝黄花防控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识和宣传不足,或不能区分加拿大一枝黄花及其近缘植物,导致防控不力或过度防控。许多地区不了解加拿大一枝黄花反复发作的特点,防控后易复发。另一方面,非专业人士在网上过度宣传,易使群众产生恐慌心理。

此外,国家和地方前期在防控综合能力建设、防控技术及其装备研发和推广应用等方面的投入缺乏长效机制,影响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和高效性。

具体建议:

一、了解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生物学特性,做到精准防控。各级政府应能区分外来入侵物种加拿大一枝黄花和作为鲜切花的近缘植物“黄莺花”。入侵种群加拿大一枝黄花均是多倍体,在10月份开花结籽,结籽数量极多;根茎苗在11月中下旬出草30%左右,翌年3月出草70%,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对防控时期选择极为重要;“黄莺花”均为二倍体,开花期遇夏季高温花而不实,因此,目前不会在24℃等温线以南地区导致入侵,在监控下可以允许种植。但在20℃等温线以北的东北、西北、华北北部等温凉气候的地区种植具有逃逸的风险,应被严格禁止。此外,还应能区分加拿大一枝黄花与形态近似的其它菊科植物,做到精准防控

二、全面监控调查,开展科学防控。针对防控效率低等问题,应建立基于形态识别的预警系统,进行全面监控,加快推行检疫、生态控制、农业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科学防除技术。如南京农业大学经过十余年的研究,筛选出了效果优良的一枝黄花花芽抑制剂;建立了基于病原真菌的生物防除技术;针对耕地或可能复耕的田块,优选出了高效复配药剂,并确定防控适宜时期。另外,利用加拿大一枝黄花可以生产平菇、金针菇等食用真菌,出完菇后的废料还可作为肥料二次利用。该综合防控技术防除效率高且不易复发,同时可化害为利。

三、加强宣传引导,建立长效防控机制。建议将加拿大一枝黄花及形态近似植物的识别,以及一枝黄花的科学防控技术做成宣传册或视频,充分利用专题培训、现场会等线下,以及电视、广播、网络和报纸等线上方式进行正面宣传和引导,鼓励广大群众及时发现、及时上报、及时清除,引导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防控,努力构建群防群控的工作局面。并加强科研投入,进一步优化加拿大一枝黄花防除技术方案和管理策略,确保各地及时有效开展防除工作,探索并建立长效监管机制。政府应扶持构建以技术专家和社会化防治服务组织组成的专业化防除队伍,在防除关键期能够做到快速科学应对,保障防除工作的顺利及时开展,确保防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