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时间银行”养老模式主要是指政府通过制度设计,鼓励和支持低龄老年人为高龄老年人提供非专业性的养老服务,按照一定的规则记录服务提供者的服务时间,储入其“时间银行”个人账户,以便将来兑换相同时长的服务。本人深入区内养老机构,对“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情况开展工作调研,积极探索一条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养老之路新方法。
问题分析:
“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在推进中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制约。一是共建共享的价值理念尚未普及。在实践运行中,不论是参与群体的来源还是养老服务内容都相对单一,个人、社区、社会组织、政府等多主体协同水平不够。二是缺乏统一的制度规范和运行标准。我国“时间银行”实践推广过程,走的是一条典型的自下而上的试点探索之路,缺乏规范的制度引导和统一的存储、流通、兑换标准,导致既有的模式从形态到运行机制千差万别,全国层面的“时间银行”系统尚未建成。三是缺乏社会信任和社会交换的良性互动。我国传统的社会信任结构是建立在熟人社会基础之上的信任,基于社会信用运行的“时间银行”,其交换建立在互惠和等价的基础之上。在当前信息管理以及通存通兑机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如若缺少政府信用背书和可信的技术支撑,其发展会因民众的不信任而举步艰难。
具体建议:
建议,应推广“时间银行”社区志愿服务养老项目,积极探索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实践。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议由民政部门牵头,老龄委、文明办、残联、妇联、共青团、志愿者协会和其他社会工作组织等共同参与,通过培育和扶持老年人志愿服务组织,推广养老志愿服务“时间银行”“互助服务”“服务转换”。
二是建立管理制度。在“时间银行”的管理制度机制方面,重点是制定记录服务时长、时间储蓄与支取的规则。通过建立参与、退出、评价、考核、奖励等相关制度,对“时间银行”储户权利义务及责任、储户管理、储蓄时数计算标准等做出明确规定。
三是加强信息建设。积极对上呼吁,推动实现全国养老志愿服务数据信息互联互通、统一汇集、共享应用,加快推进全国“时间银行”信息化建设。建立由政府主导的“时间银行”线上平台,依靠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实现“时间银行”数据的统一管理,利用区块链技术可追溯与无法篡改的独特优势,实现“时间币”的跨地区、跨时间通存通兑,提升社会公信力,消除志愿者顾虑,进而提高民众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