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作出战略部署,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作为全国制造业大省,我省产业集聚、集群化发展优势明显,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已成为我国最具创新活力和发展优势的省份之一,但在关键核心技术、重大创新平台、创新领军企业及知名创新品牌等方面,与世界一流水平尚有一定差距。
问题分析:
我们认为,坚持创新引领,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发展,是我省打造新兴产业集群的关键。
具体建议:
一是借脑借力,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和导向作用。聚焦重点产业领域,不断强化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充分借力省产业研究院等高端智库资源,建立常态化的科技创新对话、咨询制度,精准拟定并动态更新创新发展计划、思路和举措,突出科技创新重大资源布局的前瞻性、先导性和引领性。完善“市场导向、企业主体、产学研资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大力引进国内外科技服务机构入驻江苏发展,推动跨区域、跨领域、跨机构的技术流通与转移转化。
二是培育龙头,实现新兴产业集群梯队式发展。以“国”字号创新中心为代表,不断完善重点产业创新体系建设,聚力新兴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实施创新企业梯队培育,完善不同类型、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创新扶持政策,形成省市联动、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鼓励大企业以“众研、众包、众筹”等开放创新方式,支持和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围绕大企业创新需求开展研发,着力构建企业主导的集群创新体系。
三是发展载体,强化创新对产业转型的支撑能力。加速构筑科创平台和创新载体,通过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方式,帮助研发平台与产业、企业有计划地对接,使研发平台真正面向企业、面向市场,逐步建立自我造血机制。大力支持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引导高校院所和新型研发机构围绕优势专业领域建设众创空间,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围绕产业共性需求和技术难点建设特色产业众创空间,进一步夯实江苏“双创”发展基础。
四是做强金融,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整体实力。聚焦重点产业链、优势产业链、卓越产业链,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宽新兴产业融资渠道,加速形成多元化投融资体系。鼓励各级政府组建创投引导基金,积极探索风险补偿、创业投资、天使投资、拨投结合等多样化的创新金融支持方式,聚合企业、银行、保险和社会资金共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建立完善产业-金融-创投联动机制,大力推进技术要素与资本要素融合发展,引导金融机构为创新创业提供针对性金融产品和差异化服务。
五是引育人才,筑牢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基石。坚持“人才、项目、平台、基地一体化”发展,支持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创新基地(平台)集聚优秀人才,增强关键技术研发能力。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赋予领军、拔尖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提高科研人员收益分享比例,充分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积极性。
六是标准领航,保障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高价值专利创造与运用,培育发展专利密集型产业,在重点领域或重点企业开展专利导航产业发展试点。完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深化知识产权归属和分配制度改革,扩大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知识产权处置自主权。积极推动重点领域标准化建设,鼓励支持重点企业与社会团体、科研院所主持或参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制修定,开展先进企业标准、团体标准的研制,积极制定与国家、行业标准相配套的通用基础类地方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