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截止2022年7月全国预制菜相关企业已达7.19万家。根据预测,未来3-5年,我国的预制菜产业有望成为下一个万亿元级产业。
问题分析:
绿色食品产业集群是《江苏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明确的16个产业集群之一,发展预制菜产业是建设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省预制菜产业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一是在发展政策和环境上有待提升,行动较迟。今年以来,广东、山东、福建、河北等地相继出台促进预制菜产业发展的举措和政策。2022年5月,大湾区首个预制菜产业园于肇庆启建,总规划用地7000亩,佛山、肇庆、江门、湛江、韶关、潮州等地正在积极创建预制菜产业园,推动广东预制菜产业以园区形式集聚发展。7月,广东省在全国成立首个省级预制菜产业投资基金,基金总规模50亿元,未来将通过子基金放大到100亿元以上规模。山东省潍坊市今年4月发布《潍坊市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成为全国地级市中率先推出行动指南的城市,明确了潍坊打造“中华预制菜产业第一城”的目标。二是规模不大,预制菜产业占绿色食品产业比例较小。预制菜产业链尚未完全建立。预制菜企业苦于采购不到品质稳定的优质食材;农业端大量优质农产品销售不出去,或低价贱卖;为预制菜产业配套的冷链物流发展不足。三是行业发展标准和管理规范有待完善。广东省在全国率先立项制定《预制菜术语及分类要求》等5项预制菜地方标准。我省在标准建设上明显滞后,对预制菜的品种和品质监管缺乏依据,食品安全风险亟待防范。
具体建议:
一、抢抓机遇,高位推动预制菜产业发展。一方面要结合我省实际,根据预制菜产业发展特点,从全域范围内统筹谋划产业定位,发展方向、产业重点、产业布局,避免同质竞争,强化特色发展。学习借鉴广东和山东等省份、城市经验,结合我省的绿色食品产业规划,尽快制定预制菜产业的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引领产业发展。另一方面要强化组织保障,明确牵头部门和协同部门的责任和分工,制定工作时间进度表,压茬推进,统筹推动预制菜产业发展。由于预制菜产业链条长,涉及部门多,建议尽快建立预制菜产业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和及时解决在发展预制菜产业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促进产业发展。
二、强链补链,畅通预制菜产业发展链条。发挥我省丰富的农、畜、禽、水产品优势,鼓励各市政府和相关企业强化供应链建设,围绕预制菜产业,建设高标准的农、畜、禽、水产品基地,提供高品质和多品种的预制菜原料。积极招引培育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瞄准预制菜产业,强化龙头企业培育和集群发展,鼓励各市积极创建预制菜产业园,推动产业以园区形式集聚发展,壮大产业规模。大力发展预制菜产业冷链物流,发挥南京、徐州、无锡、淮安等交通枢纽城市优势,发展城市配送和区域原材料配送,提升配送效率,满足预制菜产业发展需求。深化机制创新,应用信息化手段,尽快畅通预制菜产业涉及的一二三产业各环节之间信息畅通,形成产业内相互配合、产业间耦合联动的发展局面。
三、强化服务,助力预制菜产业健康发展。一是要建立完善系统的标准化体系。学习广东的做法,结合中国烹饪协会发布的《预制菜》标准尽快制定我省的预制菜地方标准,发挥淮安、扬州作为“世界美食之都” 和“淮扬菜之乡”的优势,尽快制定淮扬菜风味的预制菜地方标准。二是积极鼓励企业和相关行业协会加快构建一套系统性生产管理全过程的标准和规范。实现供应链各个环节的精准控制,逐步完善从原料加工到成品售出的可追溯系统。三是要做好防范食品安全风险。食品监督管理部门,要尽快完善预制菜产业的监管规范,建立一条从农田到餐桌全产业链的安全监管体系。
四、强化扶持,促进预制菜产业快速发展。一是专题研究制定针对预制菜产业链各环节的相关鼓励支持政策。二是建立预制菜产业发展基金。可以考虑从我省的产业引导资金中拿出一部分,再整合或补充一些资金,专项用于预制菜产业的发展。三是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进一步强化部门的协调服务,成立发展与服务专班,绘就产业招商图谱,强化龙头企业的招商,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开展预制菜示范企业的评定,树立发展典型,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