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全社会都要为他们的健康茁壮成长保驾护航。这二年爆发的新冠疫情以及随之而来的防控常态化管理,对学校卫生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加强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提升学校卫生管理的综合能力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学校卫生工作是青少年疾病预防控制的重要关口,包括校医在内的学校卫生工作人员是学校卫生工作的主要执行者,校医队伍建设事关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以苏州为例,截至2020年底,全市中小学校(含民办),均设置卫生(保健)室。校医配备率100%,配备合格率61.6%。但同时校医队伍建设存在人员配备不足、进入退出机制不健全、专业技能不能适应新形势要求、职业发展通道不畅等问题。
问题分析:
一、校医的配备普遍不足,专业素养和处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与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的形势不匹配。根据1990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卫生部颁布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2008 年教育部、卫生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城市普通中小学、农村中心小学和普通中学设卫生室,按学生人数600:1的比例配备专职卫生技术人员,学校卫生工作人员包括校医和专(兼)职保健教师,其中校医是指具有卫生专业技术的学校卫生工作人员。学生人数不足600人的学校,可以配备专职或者兼职保健教师。但新冠肺炎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对学校卫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校医的专业程度、责任心等要求更高,部分兼任校医的保健教师没有医学背景,无法应对突发意外情况或处置一些常见病,部分兼职校医无法持续以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投入学校卫生工作,无法胜任当前繁杂的因病缺勤登记跟踪、信息管理等日常工作,导致部分学校的卫生服务能力严重不足。
二、校医的编制不够明确,职称晋升和职级待遇得不到保障。《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规定了学校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职称考核、评定,按照卫生、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考核标准和办法,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但没有明确校医的编制问题。在实际管理中,很多学校没有针对校医岗位的编制,校医多被归为教学辅助人员,由于学校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中小学普遍重视文化课,校医相对边缘化。现阶段,校医职称晋升参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的考核标准和办法,但校医在学校工作,没有参加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实践的机会,很难满足卫生系统的晋升条件。即便有些人在担任校医之前取得了中、高级职称,但由于学校编制向文化课教师倾斜,往往得不到聘任,大多数校医止步于初级职称。由于职称偏低,在工资待遇、职称晋升和发展前景等各方面校医岗位的吸引力远不如医院医师、护士等岗位,不利中小学校医队伍和校医岗位的可持续发展。
三、校医的培养模式无法满足学校需要,缺少巩固提高在职校医专业水平的渠道。目前尚无中小学校医职业准入标准,江苏省内开设校医专业的本科类院校和高职院校数量很少,导致每年的供需缺口较大。苏州市通过购买服务,招聘了部分退休医护人员担任校医,但学校卫生工作与医院存在一定差异,侧重于常见病防控、健康教育和因病缺勤登记等日常管理工作,医护人员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执行到位,特别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期间不能很好地制定防控方案、落实防控政策、积极有效地开展防控应急演练。校医的职业进修通道与普通教师不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规定,各地区可以成立区域性的中小学生卫生保健机构开展校医培训和业务指导,然而我省目前基本尚未成立此机构,主要依托疾控中心开展一些培训,校医岗位培训工作不够充分,因长期缺乏临床等实践经验,所学医疗知识不能与时俱进,导致医疗服务能力无法适应形势要求。
具体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创新校医管理模式,完善激励约束机制。积极落实《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研究出台省级层面的校医管理办法,推动我省校医队伍建设,多措并举解决我省校医队伍薄弱的问题。参照教师职称设置校医职称序列,规范校医工作内涵和管理要求,制定校医准入和退出规则,明确校医职称晋升考核标准,完善校医职称晋升机制,提高校医队伍的整体素质。省人社部门根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要求配齐校医编制。省教育部门指导学校制定校医管理细则,明确校医岗位职责、评价和激励机制,落实绩效工资制度,将校医参加学校健康教育、传染病防控等计入工作量,激励校医全身心投入学校卫生工作。
二、采取委托培养和购买服务等方式,加大校医队伍供给。教育部门充分依托本地高校资源,加大校医岗位和人才需求定向委托培养力度。打通校医市场需求与高校医学专业毕业生之间的通道,推荐临床和预防医学专业的优秀毕业生从事校医工作。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引导优质的社会医疗资源进入学校,增强医院、社区和学校之间的有效联动,完善学生健康保障体系。探索校医室托管模式,在不改变学校医疗机构所有权的前提下,向专业医院管理公司购买校医服务,由其派驻校医全面介入学校校医室的运营和管理,实行集团化、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三、强化岗位培训,不断提高校医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教育和卫健部门要加大软硬件投入,优化学校医疗设施,改善校医工作环境。成立中小学生卫生保健机构,加强对校医培训工作的指导,协同疾控、医院等专业机构对校医开展理论培训和实操考察,通过继续教育不断提高校医队伍的敬业精神、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将培训、考察情况纳入校医的评价机制,提高校医参加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的工作能力。创新岗位培训模式,提供“学校—学校”、“学校—医院”、“学校—卫健委”等多种模式的轮岗交流机会,全方面提升校医的综合素质,建设专业化的校医队伍。鼓励行有余力的校医考取教师资格证,在更高的平台上全面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