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2年提案
0459 关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防洪防汛工作的建议
日期:2022-01-20 提案者:隋旺华

调研情况: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台风、强降雨等极端天气频现。近年来城市内涝频发,对地铁运营造成较大的影响。如上海、广州、南京、武汉、郑州等多个城市内涝,地铁车站发生雨水倒灌、线路停运等,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例如,2005年9月12日,台风“卡努”导致上海地铁2号线中山公园站等部分车站进水。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地铁5条运营线路的12个站口因漏雨或进水等临时关闭,机场线东直门至T3航站楼段停运等。2015年06月27日,南京地铁3号线秣周东路站与连通商场地下两层发生积水倒灌,2个出入口关闭。2015年07月23日下午,武汉地铁4号线王家湾站附近雨水涌入轨行区,部分区间停运。2016年5月10日,广州降大到暴雨,两小时雨量达81.4mm。广州地铁6号线长湴站C出口发生雨水倒灌。2016年7月7日,南京地铁3号线明发广场站被邻近的河水倒灌,导致封站。2016年7月24日,西安地铁雨水倒灌,2号线小寨路站封站。 2017年6月13日,台风“苗柏”导致深圳地铁车公庙站雨水倒灌。2017年7月24日,青岛地铁3号线宁夏路站D号出入口、敦化路站A端疏散通道雨水倒灌。2021年7月20日,郑州特大暴雨,积水冲垮出入场线挡水墙进入正线区间,造成地铁5号线列车在海滩寺街站和沙口路站隧道停运,14名乘客死亡。2021年7月30日,广州地铁21号线神舟路站因大量雨水进入,暂停服务,21号线取消全线快车运行。 现通过分析现有城市交通工程规范中防洪防汛要求,提出对策和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

问题分析:

现有规范规程防洪要求: 

1、洪水频率标准 。根据《地铁设计规范》(GB 50157—2013)、《铁路路基设计规范》(TB10001),地铁车站出入口的地面设计高程不应小于1 /100洪水频率标准的洪水位,地铁的主体结构工程的设计使用年限不应低于100年,因此,计算地铁车站洪涝设计洪水频率标准时按100年一遇。 

2、排水设计与暴雨强度。《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2)、《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中,对地铁的防汛、排水问题有着明确的规范。其中,地面车站、高架车站屋面排水管道的排水设计重现期应按当地10年一遇的暴雨强度计算,屋面雨水工程与溢流设施的总排水能力不应小于50年重现期的雨水量;高架区间、敞开出入口、敞开风井及隧道洞口的雨水泵站、排水沟及排水管渠的排水能力,应按当地50年一遇的暴雨强度计算,设计降雨历时应按计算确定。

 3、《地铁设计规范》相关条文 1.0.22 对下穿河流和湖泊等水域的地铁隧道工程,当水下隧道出现损坏水体可能危及两端其他区段安全时,应在隧道下穿水域的两端设置防淹门或采取其他防水淹措施。 6.1.6 第4条 地面线应按全封闭设计,并应处理好与城市道路红线及其道路断面的关系,地面线应具备防淹、防洪能力,并应采取防侵入和防偷盗设施。 8.6.1 路基应有完善的排水系统,并宜与市政排水设施相结合。排水设施应布置合理,当与桥涵、隧道、车站等排水设施衔接时,应保证排水通畅。 9.5.4地下车站出入口、消防专用出入口和无障碍电梯的地面标高,应高出室外地面300mm~450mm,并满足当地防淹要求,当无法满足时,应设防淹闸槽,槽高可根据当地最高积水位确定。 9.6.2 当采用侧面开设风口的风亭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第3条 风亭口底部边缘距地面的高度应满足防淹要求;当风亭设于路边时,其高度不应小于2m;当风亭设于绿地内时,其高度不应小于1m。 14.3.1 第4条地面车站、高架车站屋面排水管道的排水设计重现期应按当地10年一遇的暴雨强度计算,设计降雨历时按5min计算;屋面雨水工程与溢流设施的总排水能力不应小于50年重现期的雨水量; 第5条 高架区间、敞开出入口、敞开风井及隧道洞口的雨水泵站、排水沟及排水管渠的排水能力,应按当地50年一遇的暴雨强度计算,设计降雨历时应按计算确定。 (地面和高架车站屋面雨水排水管道设计降雨历时、车站暴雨强度按照《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中规定取值) 27.10.2 站场线路路肩高程应根据基地附近内涝水位和周边道路高程设计。沿海或江河附近地区车辆基地的车场线路路肩设计高程不应小于1/100洪水频率标准的潮水位、波浪爬高值和安全高之和。 (条文中重现期100年一遇的标准是参照现行《铁路路基设计规范》(TB10001) Ⅰ、Ⅱ级铁路的设计标准。安全高通常采用0.5m) 28.7.1 地铁车站出入口及敞口低风井等口部的防淹措施,应满足当地防洪排涝要求。 28.7.9 地铁车站及沿线的各排水泵站、排雨泵站、排污水泵站应设危险水位报警装置。 此外,地铁设计标准对于地下车站和区间排水泵站(房)的设置,都有明确规定。例如,区间隧道主排水泵站应设在线路实际坡度最低点;当区间排水沟的排水能力不能满足区间排水的要求时,应设辅助排水泵站。 

具体建议: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超设防标准的极端天气越来越考验城市的各项硬件设施。结合现行标准及存在问题,特提出以下建议: 

1、现行国内防洪、防汛标准(《防洪标准》(GB50201-2014)和《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GB51222-2017)等)中,针对交通运输类缺少城市地下工程的防洪标准。建议修编,增设地下交通设施、人防或城市停车场等的防洪标准内容。 

2、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大量硬化改变了暴雨径流条件,在城市源头无法减排,汇流流量大于下游排抽能力的情况下,应结合城市地形和布局条件,建议对地铁出入口、风亭、垂直电梯口等四小件进行竖向地形设计,跳出“按照高于地面300mm~450mm或三步台阶进行防淹设计”的标准限制。同时,在个别确实因为地势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应考虑提高车站出入口内部排水的设防标准。 

3、为应对极端天气,建议对停车场与车辆段U型槽、联络线、换乘站点、邻近或下穿湖泊、河道等防汛关键节点,应将人防门和防淹门合设,并将防淹门控制系统和信号、通信及城市防灾等系统联动。 

4、目前,我国的防洪及防涝标准相对偏低,建议参照美国、日本、香港的设计规范,提高城镇排水防洪能力,特别是内涝的设防标准,提高市政雨水干管的设防标准。 

5、高度重视地铁停车场、车辆段、变电所等场所的规划选址,避开低洼、采空区、河堤、山体等区段,合理确定场地地坪高度。 

6、建立统一、高效、联动的城市防灾预警机制,将地下空间开发、地铁、公共停车场、人防工程等地下工程分类建立防灾预警联网联控体系,加强城市防灾预警、应急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