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2年提案
0022 关于加快推进江苏种业发展的建议
日期:2022-01-19 提案者:陈利根

调研情况:

经过南京农业大学金善宝研究院课题调研,我国种业发展面临的国际形势及江苏种业发展的现状和成效情况如下:

一、我国种业发展面临的国际形势

过去10多年,虽然我国粮食连年丰产,产量不断增长,部分产品甚至出现了阶段性过剩现象,但长期来看,我国粮食和食物安全面临需求压力、资源环境胁迫、成本上升等诸多因素的冲击,粮食安全总量保障需要种子技术支撑。另外,近年来我国粮食进口不断增长,正越来越成为威胁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诱因。无论粮食“三高”现象,还是2021年我国粮食进口再创历史新高,其根源都是我国粮食和农业生产竞争力不足。破解这一困局的根本出路在于技术进步,而种子技术进步则是关键的关键。

然而,我国种业发展相对滞后。随着种业开放,过去10多年我国种业遭遇到了跨国种业前所未有的冲击。种业发展困境引起了全社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种子技术也被国家提升到了农业卡脖子技术的高度。

二、江苏种业发展的现状和成效

具体到江苏而言,江苏是南方粮食生产大省,也是种子生产和应用大省。江苏种业创新基础较好,形成了一定的科技创新优势,近年来,江苏省现代种业发展成效显著。

1.种业创新体系不断健全,创新环境显著改善。

先后出台《江苏省现代农作物种业强省建设实施方案》、《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我省种业发展环境明显改善,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市场监管力度持续加大,制售假劣、套牌侵权等违法行为大幅减少。

2.种业发展规模逐步扩大,创新动力明显增强。

“十三五”以来,省级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平台不断完善,国家级保种场和基因库数量居全国首位,种子企业研发投入有所增加,创新能力有所增强,品种更新速度明显加快,年申请新品种保护数量比过去五年翻倍,审定品种的数量也逐年增加。江苏优良食味水稻、优质专用小麦等品种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有力推动了全省稻麦产业可持续发展。

3.种业创新成果稳步增加,为农业发展贡献显著。

我省作物育种成效显著,自主育成一批新品种,种子质量稳步提升。供种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合格率稳定保持在98%以上,良种覆盖率超过97%,对全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等的贡献率大幅提高。种业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一批种业创新基础研究成果获得多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等奖励。

问题分析:

首先,突破性种质资源发掘创新不够,种质资源研究重收集保存、轻创新发掘利用。在资源的精准鉴定、发掘和创新方面投入不足,种质创新的原创性技术不多。

其次,近年来品种审定制度改革后,作物品种审定呈“井喷”态势,但品种同质化现象严重,推广面积大、优质、高产、抗病兼顾的突破性品种不多。

再次,2011年实施种业新政以来,全国“育繁推一体化”企业数量逐步增加,农业农村部颁证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100多家,而江苏省仅7家,商业化育种体系健全的龙头企业不多,具备与国际种业寡头抗衡的民族种业不多,企业品种创新的总体实力仍然不强。

最后,我省种业科研单位作物育种创新基础雄厚,具备科研优势。但我省种业科企合作不畅,科研优势未能转成产业优势。种企创新主体地位仍不够突出,创新投入不足。

总体来说,江苏现代种业发展仍不平衡,种业与跨国种业差距仍然较大。

具体建议:

1.优化政策服务保障,营造种业发展优良环境

制定有利育种企业吸纳高端人才的优惠政策,优化我省商业育种产业发展支持政策,包括提供基本建设优惠贷款,减免营业税和增值税,种子市场经济法律问题应由工商、技术监督、公安等市场监管部门监管和法院审理裁决。应弱化农业管理部门行政执法权,强化其作为第三方为执法部门提供检测证据和技术标准的能力。

2.优化财政资金引导,支持种业创新基础研究

优化省财政种业创新投入结构,增加对公益性科研单位的基础性研究投入,设立种业创新探索性研究专项资金,加大对涉农高校及科研院所相关国家和省部级创新平台的支持力度。涉农高校及科研院所要多学科融合协作,深入发掘方志物产资料对种业发展的价值,发掘突破性新种源,聚力育种技术领域创新,加强突破性基因的发掘、保护和利用,重点突破生物育种原创性成果不足、突破性基因缺乏等瓶颈,发掘并国际专利保护一批重要新基因。

3.强化企业创新主导地位,提升种企核心竞争力

坚持以企业为主体,鼓励我省种企深化并购重组,实现资源整合,重点支持促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优质并购,加强育繁推一体化龙头企业培育。支持有实力省内种企收购国外优质育种研发企业,通过购买国外知识产权、使用权,或合资建立基础种子公司等形式,快速缩短与国际种企在种质资源和育种技术上的差距,提升我省种企自主创新能力。另外,鼓励企业在遵守国家种质资源管理制度和政策情况下,促进种企“引进来”和“走出去”,充分利用国际优质资源、技术和市场。

4.激发涉农高校及科研院所学科优势,强化科企协作

人才培养方面,涉农高校要进一步完善种业人才培养体系,发挥学科优势,为现代种业创新链培养各类社会人才,提升产业链总体科学素养。

科技创新方面,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应更加聚焦两类创新任务。一是更加强化基础研究,以发掘突破性新种源为己任。二是聚力育种技术领域创新,持续推进育种效率提升,实现育种理念变革。

服务社会方面,涉农高校与科研院所需要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通过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构建校企、校地深度合作关系,服务种业全产业链创新发展。加强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的联合协作,协同创新,进一步提升我省种业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