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2年提案
0080 关于江苏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达标的建议
日期:2022-01-19 提案者:米其智

调研情况: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当前应对气候变化最重要最紧迫的工作。江苏省作为资源、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大省,是国家碳减排的重点区域和攻坚阵地。作为全国碳排放总量高值区,2020年江苏省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降低了24%左右。同时,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2%,2020年全省规上工业碳排放总量达到6.2亿吨,碳排放强度年均下降8.58%。

问题分析:

尽管江苏在产业结构优化、节能降耗攻坚等方面取得了瞩目成绩,但仍面临以下问题:

一是经济规模体量大,传统能源结构调整任重道远。我省经济规模效应对于碳排放的贡献度有所降低,是最主要的驱动因素。非化石能源低,能源结构依然重煤,若在2030年前率先实现碳达峰目标,煤炭消费必须控制在1.95亿吨标煤以内,才能与2019年持平,持续深度减碳压力巨大。

二是第二产减排潜力空间不断被压缩,纵深减排难度激增。工业作为最大的碳排放主体,第二产产值规模、产业结构、技术进步以及能耗结构等都对碳排放总趋势有显著影响。随着近年来江苏省持续实施的产业结构提档升级、污染防治攻坚等重大举措,第二产业碳减排的潜力空间不断压缩,深度减排难度日益加大。

三是减碳关键技术瓶颈依然显著,科技攻关亟待突破。在科技支撑方面,以能源领域为例,江苏能源结构偏煤,减碳压力巨大。加快能源低碳转型,重塑能源消费和利用方式迫使消费、供给、输送、存储、市场机制等诸多环节面临技术挑战。

四是碳市场远不成熟,碳市场环境与机制亟待深化培育。碳市场尚处于以履约为主要驱动力的现状,导致了碳交易市场活性不足,国家和地区的碳减排压力未有效地传导至企业层面。另外,现有碳市场的金融手段不够完备,金融产品较为单一,也制约了碳交易和碳市场的发展。

具体建议: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积极顺应“双碳”目标需求,制定发展规划,提升面向绿色低碳目标的管理、监督与治理综合能力。深入剖析经济规模效应、产业结构效应、技术进步效应、管理政策效应等对全省碳排放的驱动机制,合理制定碳减排、碳达峰及碳中和的总目标、阶段目标、时间表和路线图。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实现碳达峰,探索差异化低碳发展模式的“试验田”。同时,完善相关法律和行政体系建设,建立并严格执行省市分层、分类的“双控双降”目标责任制度,完善考核指标、程序和评价方法,以鼓励有潜力争先实现双碳目标的先行区域为核心,实行差异化的考核考评机制,按年度对各地区、行业进行考核管理。创建一批零碳城市、零碳园区、零碳工厂,支持符合条件的地区创建国家低碳城市。

第二,以绿色发展倒逼产业结构优化,深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绿色减碳型经济新动能。深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着力推动江苏钢铁、石化、化工等传统高耗能行业转型升级,促进传统企业围绕产业链、产品链、价值链高端跃升,激励部分行业率先实现碳达峰。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和韧性产业链体系,着力培育壮大新产业新动能。前瞻谋划一批未来产业,培育壮大新动能,构筑未来发展新优势。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以行业龙头企业为牵引、重点园区为载体,围绕产业链融合创新链,打造一批参与全球产业竞争、体现江苏制造优势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切实以集群培育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与绿色低碳发展。

第三、构建契合江苏“双碳”目标瓶颈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加速推动关键技术领域实现突破。加快建设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低碳创新体系,加速低碳前沿技术攻关与产业化,创新应用低碳新技术,提升低碳产业整体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依托在苏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设立省、市两级碳减排、碳中和研究平台,加大对碳减排、碳中和相关重大技术攻关项目的立项和建设力度,集局部优化推动全局,积微小进步实现大成。面向碳达峰碳中和,开展共性关键技术、跨行业融合性技术、前沿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掌控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低碳技术和标准。在科技和产业政策上,重点鼓励支持与可再生新能源和二氧化碳减排有关的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

第四、加快良性健康的碳市场培育建设,充分释放企业作为市场重要主体的能动性。一方面既要将碳减排、碳达峰与碳中和责任与压力有效传导至企业。通过加强能耗强度目标监测预警和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对重点高耗能企业实施能耗在线监测。“一企一策”指导重点企业制定节能技术改造方案。另一方面又要充分激发企业的低碳创新能动性和碳交易内在动力。另外,也可以更多地采用拍卖方式,使有高排放需求的行业、企业以合理价格购买碳排放权,提高交易的透明度。通过完善碳交易和投资的平台,提高交易信息的公开水平,为碳交易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同时,针对碳市场的金融手段不够完备,金融产品较为单一的问题,可创新探索碳质押、碳租借、碳回购等多样金融工具,开发碳基金、碳债券、碳信托等金融产品,为市场提供多样选择,降低资本进入市场的风险,提高碳市场的灵活性和流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