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近年来,中国癌症新发病例数逐年上升,2020年新发病例457万例,死亡人数300万例,均居全球第一,且因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及不健康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癌症新发病例数将继续保持增长趋势,预计2022年将达474.7万人。
中国庞大且不断扩大的癌症患者群体意味着抗肿瘤药物尤其靶向药物及靶向治疗前所需的基因检测的需求不断增长。
问题分析:
当前,国家加速医保体系改革,通过价格谈判及动态调整等举措,将更多的抗肿瘤药物纳入医保目录,越来越多的抗癌靶向药物被医保目录覆盖。根据2020版医保目录,已有47种靶向抗癌药物被纳入医保目录,但靶向治疗前所需的基因检测属自费项目,尚未纳入医保支付范畴。
以肺癌为例,肺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是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一线治疗首选方案,但并非对所有人都有效。所有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一经病理确认,需检测靶向基因EGFR,ALK,ROS1,MET或免疫治疗相关标志物PD-L1等,根据基因变异情况进行相关靶向药物治疗。临床结果显示,不经基因检测筛选的患者使用靶向药物或免疫药物进行治疗,平均有效率不足30%,这意味着将有超过七成的患者,因药不对症延误病情、耽误治疗,并造成巨大的医疗资源浪费和医保基金不合理使用。但目前肿瘤基因检测费用高。以非小细胞肺癌为例,在江苏,EGFR基因单次突变检测费3000元左右,PD-L1检测2000元左右,含EGFR、ALK、ROS1、MET等基因检测套餐更动辄六七千,多则上万。尤其肿瘤靶向药物和免疫药物在纳入医保后价格大幅降低,相当部分患者为了省钱,选择不做基因检测而“盲吃”,不仅影响自身治疗,也造成医疗资源巨大浪费。
同时,基因检测市场乱象横生。据不完全统计,江苏省基因检测机构多达100家左右,其中部分检验机构不具备基因检测资质,且存在检测流程不规范、检测结果可信度低以及乱收费、过度检测等现象。当前,江苏大部分三甲医院都具有基因检测能力,但院内基因检测率却不足40%。因此,亟需推进江苏基因检测规范化实验建设,出台基因检测市场指导原则,加强对基因检测实验室资质管理,规范检测机构检测质量管理,确保基因检测准确有效。
具体建议:
一、推动全省肿瘤基因检测规范化
推动全省肿瘤基因检测规范化,促进和支持基因检测院内开展。省卫健委及临检中心等机构加强基因检测临床实验室监管制度,提高实验室认证标准和基因检测的质量标准,严格规范和监管基因检测机构,保护患者利益。要促进基因检测院内化,杜绝院外不规范送检,同时出台并实施相应的政策法规,对检测数据和报告进行严格管理和保护,准确高效地检测不仅使患者准确用药最大限度获益,也可以让更多患者及早治疗,既有利于健康,也能节省宝贵的医疗资源。
二、将肿瘤基因检测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目前,我国已将癌症治疗靶向免疫药物纳入大病保险特药支付范围,部分地区也将相关靶点的检测技术纳入。以北京为例,自2019年6月15日起,北京医耗联动综合改革正式实施,执行病理检测医疗保险新政策,首次将肿瘤基因检测纳入医保,报销比例高达90%。因此,将肿瘤基因检测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将为癌症患者及家庭减轻经济负担,同时也将有力促进肿瘤基因检测院内化开展,极大推动肿瘤基因检测规范化,造福更多患者,使患者受益。
三、提高全省肿瘤基因检测可及性
推动全省肿瘤基因检测的全覆盖,让每一位患者检测可及。由于院内病理科及其他多科室的共同参与,院内基因检测相比于院外规范性更高,更加利于患者诊疗方案的快速制定。建议未来我省需积极支持和推动三甲医院院内开展肿瘤基因检测,搭建和完善院内检测平台。同时,结合医联体或江苏肿瘤专科联盟,搭建区域检测中心,利用上级医院先进完善的平台赋能基层医院,让精准诊疗惠及更多基层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