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作为信息化时代重要的商务模式,电子商务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经营和商贸流通的效率,有效降低了商品的管理与流通成本。农村市场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我国扩大内需的主战场之一。作为二者的交叉产物,农村电商在促进农产品上行、助力抗疫保供、带动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日趋重要的作用,已成为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问题分析:
一、我省农村电商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1、农户网销产品意愿低
农村电商发展不平衡,占农业经营主体比重超过98%的小农户生产的农产品、农副产品较少通过电商渠道销售。主要原因有:1)农户对网销产品不了解且缺乏网销产品意识,部分农户对网销产品缺乏信心,进而对网销产品发展缺乏关注;2)农户生产规模小、季节性强。独立经营网店成本过高,水果、水产品等农产品上市时间短,这与网店需要不断维持热度才能保持流量的特性相违背,因此农户网销产品积极性不高;3)网销产品操作复杂,农户缺乏能力。很多农户缺少网销产品知识和经验,使其难以完成操作。
2、网销农产品认证和分级制度不完善
农村电商以实物类的零售为主,粮食、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的销售占有很大比重,其中不乏大量满足国家绿色、有机标准的高品级农产品。然而,由于农产品认证和分级制度不完善,网销农产品中绿色、有机产品虽具有较大市场潜力却未得到推广和发展,总体在农村电商销售额中占比不高,产品的应有价值未得到体现。我省目前有机产品认证证书仅784张,绿色、有机产品的认证和分级的滞后状态制约了我省农村电商上行发展。
3、农村电商品牌建设“公地困局”问题严重
品牌建设是农村产品推广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农村电商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区域公用品牌的发展仍面临着“公地困局”的挑战。据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官网公布的数据显示,注册正宗阳澄湖大闸蟹的公司有1000多家,其中不乏有商家借用公用品牌的声势去售卖质量层次不齐的产品。使用区域公共品牌的商家众多,产品品牌特征难以识别,使得相关部门的监管难度较大。“公地困局”乱象破坏区域公用品牌声誉,制约了农村电商的长远发展。
具体建议:
二、促进我省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强宣传、简化流程,提升农户参与意愿
为促进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应充分调动农户积极性,提升农户网销产品的意愿,可采取以下措施:1)农村电商主管部门可以要求或鼓励电商平台、电视台、自媒体平台助农,宣传农村电商成功案例,起示范作用;2)农村电商主管部门可以鼓励农户进行具有地域特色的农村产品的生产,实现一村一品,以农村合作社经营或农村经纪人代为销售等方式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另一方面,农村电商主管部门可以要求电商平台针对季节性强的农产品制定合适的排序策略。3)农村电商主管部门可以要求电商平台简化手机端店铺管理的操作流程,提高电商平台易用性。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鼓励大学生开展进村下乡的社会实践,帮助农户掌握相关技能,使其具备参与电商的能力。
2、优化认证和分级流程,提升产品价格
建议政府出台相应政策,提升农村经纪人和农户对产品认证和分级的意识。政府相关部门可鼓励电视台、电商平台通过电视节目、制作典型事例宣传片等方式宣传产品认证和分级的增收作用。农村电商主管部门通过建立协同机制,与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共同深入研究各类农产品,制定更完善的分级标准,落实分级制度。通过简化认证流程,降低认证成本。在不降低认证质量前提下可采用电子申请、数字化远程认证的方式,缩短认证周期。在财力许可的情况下,基层政府可承担部分认证费用。
3、多措并举,全力维护区域公用品牌形象
通过打造区域公用品牌下具有自身特色的知名子品牌,促使商家自觉维护区域公用品牌声誉。行业协会及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监管品牌授权,对申请使用区域公用品牌商家的生产、质量追溯、网销等情况进行全方位严格检查。行业协会及市场监管部门对已授权的商家还要进行定期抽检,对产品不符合标准的商家,要加大处罚力度,取消不符合品牌标准商家的品牌使用资格。 通过建立完善的举报奖励机制,激励个人和组织举报售卖假冒伪劣产品的商家,以维护区域公用品牌形象。
4、多方合作共建,改善农村电商营商环境
农村物流终端建设是保证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政府可以根据村镇布局对物流的终端配送统一规划,通过减免税收或者财政补贴鼓励物流企业在乡村设点,促进物流企业与村委会、农村超市等进行合作。对有专业仓储需求的村镇,可以由政府划地,中标物流公司入驻,承担仓储建设和管理工作,以解决农户的产品保鲜需求。
政府部门协助、督促电商平台承担助农义务,在农产品销售旺季主动为农户进行免费推荐,如开通专门的农特产品频道并置于醒目位置。同时反垄断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应严查并重罚付费改变搜索结果等不正当竞争行为,使商家的销量、评价、信誉等在搜索结果排序中得到真实体现,以保护农村电商商家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