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一直以来,中共中央对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及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极为重视。早在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将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3月在全国思想政治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研究理论课教师代表座谈会的讲话精神进一步具体化、细致化,明确提出“坚持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我省作为发达省份,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方面,近年来在编撰教材、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及教学资源整合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有待加强之处:
问题分析:
1.课程目标系统性、层递性不够。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项重要工程,对大中小思政课课程目标一体化设计是这一工程的重要一环。目前,大中小学思政课的课程目标制订缺乏系统性、层递性,没有体现出螺旋式上升的特点,不利于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如劳动教育方面,在一年级思政课的课程目标中就强调要培养热爱劳动的观念,但是在初中阶段却没有明确体现劳动教育方面的内容,出现了“断层”,对学生劳动素养的养成不利;初中思政课课程目标中指出要树立法治观念,到大学阶段还是在强调学生的法治观念,低学段和高学段之间的表述基本一致,课程目标的递进性体现得不够明显。
2.课程布局、教材内容存在结构性重复。目前来看,负责各学段思政课教材编撰的专家之间缺乏足够的交流,上级主管部门又缺少对教材的统一规划和部署,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学段的深浅层次和教学内容难易的科学分布缺乏精准定位,导致各学段的思政课教材内容出现交叉和结构性重复,各学段思政教育侧重点不明显。如:从纵向的维度看,高中学段《生活与哲学》《经济生活》等课程内容与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内容重复,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重合度较高。我们也承认,编写思政教材的专家学者在编纂教材的过程中会考虑教材体系的完整性,各学段间、同学段间的思政课教材难免会出现一定的重复性。但目前的这种缺乏统筹设计的侧重点不突出的重复,容易导致学生对思政课学习产生逆反心理,失去学习兴趣,重复的教学内容也提高了授课教师把课讲出彩的难度,使教学双方的积极性受到影响,从而使思政课一体化的教学效果打了折扣。
3.思政课教师“各管一段”现象普遍存在。办好思政课,关键在于教师。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求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师既要立足于本学段,又能从教学过程的渐进性、层次性出发,用系统思维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影响力及实效性。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大学思政课教师对中学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不了解,中学政治课教师对小学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不了解,继而无法依据不同学段的内容和侧重,对本学段教学内容进行完善与巩固,各学段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出现断层或割裂状态。由于缺乏一体化教育意识,不少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不顾后,大学思政课教师不瞻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之间缺乏衔接意识,缺乏交流与沟通。如此下来,虽然各学段思政课教师能够根据本学段特点设置个性化教学内容,但对上下衔接的教学段课程缺乏了解,容易形成自我的“教学壁垒”。
具体建议:
1.进一步厘清各个学段的课程目标。注重课程目标的年段适应性,从小学到大学渐进有序设计课程目标。小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重点是对学生道德情感进行启蒙;初中阶段则是对小学阶段成果的深化巩固,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发展沿革有初步的了解,强化政治思想认同;高中阶段着重引领学生对党的领导的认同与拥护,并且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大学阶段着重培养学生使命担当的意识,使学生一方面将自己的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对各种言论思潮有清晰的辨别能力。在此基础上,思政课教师要注重强化一体化意识,不仅要根据大中小学不同学段进行科学布局并且设定阶梯性目标,还要统筹设置思政课总目标,将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安排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
2.优化教材编写,做到教材学段共性与个性的结合。好教材是达成思政育人目标的充分必要条件,更是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核心要素。针对我省苏教版思政课教材,在修订中要更为明确大中小学思政课分学段教育的目标,处理好不同学段教材的难易度和区分度,既要避免教材内容出现不必要的重复与交叉,也要在相似相同主题的衔接上体现起承转合的层次感,逐步增强教学深度。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内容,下一个学段的教学内容要延续上一学段的内容,不能大幅骤然地转变。以思政课教材中的法治教育的相关内容为例,小学、中学及大学的法制教育应该体现由浅入深、由常识到理论、由框架到细则的层层深入递进的层次性。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需要基于小学生对实际生活的认知来导入,用一些小学生能够接受与理解的法治概念和实际案例进行探讨,作为对小学生法律意识的启蒙。初中、高中的法治教育则需要聚焦于法律对生活的保障及对犯罪行为的惩治作用方面,让学生对法律在现实社会中的意义与作用有更为直观深入的认识,引导学生树立法律意识,逐步形成懂法用法的素质。
3.理顺机制、搭建平台,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间的沟通交流。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教育教学三个层级的循序渐进和有效衔接,需要有相应的政策指引及体制保障。我省教育主管部门应出台专门针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将政府、学校、家庭及社会组织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有的权力及责任予以明确。省内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搭建本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先进经验交流平台,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优秀教学素材、教学经验分享,打造思政课师资队伍共同体,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要探索建立由大中小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共同组成的不同层级的理论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集体备课中心,将分散在各学段的思政课教师聚集起来,进行具有衔接意义的互动交流活动,开展邻学段、同学段、跨学段相互听课和集体备课及思政课“堵点”集体攻关活动,使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师可以跨学段相互提出参考意见。省内各大学拥有相对丰富的教研资源,要让这些优质资源下沉,帮助中小学段的思政课教师丰富教育素材与提高科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