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时遍访革命故地、红色热土,反复叮嘱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红色纪念馆是党和国家的红色基因库,见证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不懈探索和奋斗,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辟的伟大道路、创造的伟大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
2021年正值建党百年,我省红色旅游迎来参观热潮。省文化和旅游厅围绕“周恩来精神、雨花英烈精神、新四军铁军精神、淮海战役精神”江苏四种革命精神推出20条“永远跟党走”红色旅游线路和20个“永远跟党走”红色文化研学项目,让广大游客和人民群众重温红色历史,缅怀革命先烈,在第三方机构开展的专项调查中,全省红色旅游景点的游客满意度为85.12分,达到“满意度高”的水平。为庆祝建党百年,我省各地掀起了建设红色纪念馆的热潮,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去参观学习,但随着参观学习热潮的渐渐褪去,少部分贯穿着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的红色纪念馆参观人数不断下降,场馆利用率较低。调研发现,此类纪念馆的常态化管理比较薄弱,还存在陈列方式相对单一、运营方式较为传统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
问题分析:
一是纪念馆的参观人员较为局限,宣传途径较少。目前各地红色纪念馆的主要参观人群仍然集中为机关党员干部以及基层党员,且对纪念馆的日常宣传报道较少,在广大市民中知晓度较低,导致红色纪念馆辐射半径偏小、吸引游客能力较弱。
二是纪念馆以静态资料展示为主,陈列形式单一。由于建设时间紧、任务重,部分新建的红色纪念馆在打造上略显仓促,在资料收集和陈列布展上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常设展览多是仅基于本场馆相关精神文化内涵、革命历史故事等内容布展,未能结合不同主题、不同人群、不同纪念日等主动谋划布展方式,缺少主题展的内容和陈列空间。
三是纪念馆的运营方式相对传统,缺乏造血机制。当前红色纪念馆的运维资金主要来自财政补贴,运营模式以简单陈列为主,缺乏深度参与、深挖价值的场景以及灵活多样、具备一定经济文化附加价值的周边产品开发,自我造血的功能单薄。
四是多元主体的联合参与不足,文旅融合不紧密。红色纪念馆作为文化旅游的重要部分,多聚焦于“研、学、健”等新型旅游要素,而与“吃、住、行、购、娱”等传统旅游要素的结合不够紧密。文史专家与旅行社产品经理等不同主体之间在红色旅游线路开发方面的交流不多,市场化程度不够。
具体建议:
建议在建党百年系列活动之后迅速跟进,提升红色纪念馆运营质态,以红色纪念馆为载体传承红色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一是扩大宣传力度,进行主题推介。建议增加各地红色纪念馆在本地旅游官方自媒体、全国旅游网站的曝光度,在主流地图APP、在线旅游网站大力进行推广,提供搜索渠道。文旅部门加强指导,结合前期编制的红色地图等系统、资料对红色纪念馆进行重点关注,指导在各设区市、市辖区两级旅游宣传册、旅游地图上体现地名,让市民游客主动(就近或顺道)走进红色纪念馆,增强当地人对本土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二是继续挖掘史料,提升改造布展。在资料收集上,抢救性征集健在老红军、老苏区干部、抗战老兵、参加解放战争的老战士、支边青年的口述史料及其后人的所见所闻。通过大量征集素材和史实把关,准确提供资料,广泛宣传所在地在革命战争年代的贡献,提升各地的历史和现实地位。在陈列布展上,主动寻求改造提升的契机,突出情景化、历史感、真实性,强化红色纪念馆的历史现场感营造。在叙述角度上,可以采用一些亲历者、旁观者的视角,有助于引起游客的共鸣,通过不断更新和突破,把当地的红色历史变成参观者更感兴趣、更容易看懂的一幅幅鲜活画卷。
三是挖掘文化内涵,开发周边产品。加强基础研究,深度挖掘红色文化素材,在软件、硬件两个层面开发周边产品。软件包括临时展览、主题党课、实景演出等,与组织部门、党校等合作研发与纪念馆主题相符的精品党课,与文化馆或中小学合作打造实景歌舞演出;围绕纪念馆涉及的红色人物的诞生去世日、革命事件的发生日,组织主题纪念活动,依照不同年龄特点为游客设计诸如研讨会、知识竞答、演讲、绘画赛、手工操作、游戏抽奖、与老兵专题座谈、同历史学家对话等主题活动。硬件方面注重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旅游文创纪念品开发等领域,增加参观游览的体验性与趣味性,增强吸引力。
四是注重联动发展,发挥教育作用。注重区域整体开发、联动发展,将相同文化脉络、相似叙事背景区域内的红色纪念地(馆)进行资源的排列整合,形成单点旅游、半日游、一日游等不同的红色旅游线路。尤其针对党建类、研学游两大类红色旅游主要群体,助推“旅游+教育”融合发展的旅游产品开发。邀请旅行社产品经理、党史文化专家、广告从业者等,商讨设计精品红色旅游主题线路,兼顾历史性、观光性和地域特色,用年轻化的思维打造红色旅游线路,扩大红色旅游产品的影响力。还可拓展短期培训班,通过专题教学、现场教学、体验教学等多种形式,把各地的红色历史变成党建活动、研学旅行的鲜活教材,把红色纪念馆变成党员干部、青少年培养家国情怀、感悟社会责任的生动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