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名人故居一般是指名人出生或较长时间居住生活过的住宅建筑,是名人成长和生活的见证,是保存和传承名人信息的场所。被称誉为“国家之光、人类之瑞”的马相伯老人出生在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开发区大贡村马家村祖宅。而现如今,由于岁月的侵蚀和长期保护不善,马氏祖宅除了仅存的两三间破败平房外,剩下的就只有残垣断壁和四处攀爬的藤蔓,一片荒凉之景。虽然在2018年丹阳市政协徐镇芳委员提出了“关于修缮马相伯先生故居、建立马相伯纪念馆的建议”的提案,但丹阳文广新局答复称“该故居基础设施基本全部损坏,旧址范围内已没有任何物质性文物遗存。即使要修缮要按照《文物法》的要求进行,且修缮涉及到发改委、城投、文广等多个单位和部门,须由市委市政府统筹安排”。相比之下,位于上海徐汇区土山湾“马相伯旧居”被开辟为“土山湾博物馆”,位于上海市松江区泗泾镇开江中路354至358号的“马相伯故居”,不仅在2002年、2011年、2020年经历三次修缮,更是在2021年3月被列为上海市首批革命文物之一。类似丹阳马相伯故居窘况的事例在我省其他城市屡见不鲜,象苏州湮没民间成为民居的名人故居,往往破损不堪与原貌相去甚远,给名人故居保护带来一个严肃而又沉重的话题。
问题分析: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名人故居的保护意识不到位。对于名人故居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重视不够,没有认识到名人故居历史文化传承载体的重要作用,没有认识到古宅的脆弱和不可再生性特点的,没有对历史、对当代、对未来负责任的担当态度。在某些人眼里名人故居就是可有可无的老房子,抱着倒了再重建的错误认识。要知道具有特定历史文化价值的名人故居一旦被毁便将永远消失,即使重建也只是现代仿古建筑而已。
二、名人故居的界定和保护缺乏统一标准和明确规范。名人故居不仅包括名人的出生地、祖籍地,也包括名人战斗工作生活过的地方,一个名人可能在多地居住过,一个住宅也可能居住过若干名人。如何界定名人故居,目前国家还没有具体的认定标准。对于名人故居如何保护利用,没有明确统一的规定,很多名人故居虽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但够不上“文物”标准。因此,一些未被列入文物保护范围的名人故居,容易遭到破坏,对于保护没有形成助力。
三、权属问题、经费问题是造成名人故居保护状况堪忧的重要原因。未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名人故居产权因关系复杂,基本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失修、拆除情况严重。许多名人住宅、故居以民居形式存在,年久失修、改建、院内私搭乱建现象十分普遍,腾退搬迁、整修建筑、治理周边环境成本很高,如不及早进行调查摸底,制订抢救与保护措施,许多珍贵的历史信息、优秀文物资源将会永久灭失、不可再生。
四、名人住宅、故居保护利用工作有待加强。名人住宅、故居的保护利用仍然停留在起步阶段,大都表现为简单粗放。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挂牌保护的有限,大多数名人住宅、故居仍然隐没于普通民房、大杂院之中,其利用的合理性和发展前景等有待研究。已经实现对外开放的名人故居,陈展内容几乎都以名人的生平事迹、生前用品、各类手稿为主,展示方式依靠橱窗展示、墙壁挂贴,使用功能上仅有简单的视觉观赏和游客接待,未能深入研究受教育者、来访游客的心理需求,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形势的要求,不能发挥名人故居应有的作用,其名人效应、文化特征也将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失,这对今后的保护极其不利。
具体建议:
一、增强保护利用名人故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充分认识到名人故居是城市当之无愧的本土优势,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精神内涵,是传承历史文化、展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林觉民和冰心故居就是习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时保护和修缮的。当名人故居保护遇到城市规划时,我们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对文化遗产的破坏,拆的是房子,毁的是文化,对拆迁行为应该慎之又慎。各级政府应提高思想认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改变名人故居“三无”状况(无明确标准、无牵头部门、无专项经费)。
二、建议制订出台省一级的名人故居保护认定办法,为名人故居保护利用制定规范。通过规范指引各地高标准、高质量的对名人故居进行保护利用,由各地文广部门牵头,对各市历史文化名人资源进行普查、挖掘、整理,建立历史名人、名人住宅、故居资料库,分步有序地开展名人故居保护利用工作,努力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居民自治相结合的多元保护模式。
三、整合名人故居资源,通过跨域合作为名人故居保护利用开创新路径。历史名人在历史时空中,在各地留下了光辉的足迹,以马相伯为例,其少年时代离开丹阳老家到上海求学后实现人生理想和抱负,他在上海有三处故(旧)居。其中上海市松江区泗泾镇的“马相伯故居”历史资料丰富、展陈先进、社会影响力强,成为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得到了政府、社会、复旦大学的鼎力支持,所以可以考虑由政府牵头,复旦大学、社会团体参与,将丹阳马家村故居与上海三处故(旧)居进行资源整合、纳入统筹管理开发,实现马相伯历史资料发掘纪念的完整一环。以此为试点,探索一条非文物保护单位的名人故(旧)居保护利用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