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2年提案
0411 充分利用AI先进技术,推动眼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确保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目标达成
日期:2022-01-19 提案者:陈新建

调研情况:

202111月,江苏省教育厅发布了2020年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报告;从健康监测报告来看,江苏省儿童青少年近视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面临严峻挑战。教育部发布的2020年全国儿童近视率为 52.7%,较 2019 年上升了 2.5 个百分点,但较 2018 年仍下降 0.9 个百分点,基本实现《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制定的近视率每年下降 0.5 个百分点的防控目标。而2020年我省学生总体近视率高达76%,较全国儿童近视率高出23.3%;其中小学6年级(11岁年龄组)、初三(14岁年龄组)、高三(17岁年龄组)学生的近视分别高达67.3%84.3%90.4%2020年我省小学生的近视率为52.6%,与2019年相比增加了4.3%2020年我省小学生中度近视率和重度近视率分别为20.4%22.1%,比2019年分别增加了5.3%0.8%。初中生和高中生的重度近视率分别为59.0%75.8%,2019年分别增加了4.9%3.0%。由此可见,我省学生近视率仍维持高位,小学生近视率和近视程度增幅较大,初高中学生重度近视程度增幅较大,与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事业难以完全适应。对照教育部《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制定的2030年“6岁儿童近视率控制在3%左右,小学生近视率下降到38%以下,初中生近视率下降到60%以下,高中阶段学生近视率下降到70%以下”的总体目标,我省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任务十分艰巨。

问题分析:

江苏省教育厅出台了《关于实施江苏省儿童青少年视力定期监测公示报告制度的通知》,有媒体称为“史上最严”儿童青少年视力监测报告制度。通知要求全面建立学生视力健康档案,确保一人一档。建立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监测数据库,实现中小学 ( 含中等职业学校 ) 学生、幼儿园儿童视力监测全覆盖。儿童青少年视力定期监测公示报告制度的实施,对我省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将起到积极作用。由于我省儿童青少年基数巨大,近视防控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近视防控工作目标的达成,除了强有力的管理措施,还需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措施,提升近视防控工作的质量、效率和覆盖率。目前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的主要挑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近视低龄化问题仍然突出。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介绍,全国幼儿园大班6岁儿童和小学一年级近视率从2018年到2020年,三年基本持平。2020年监测显示,全国各地6岁儿童近视率都超过9%,最高的达到了19.1%。全国小学一年级近视率为14%左右。较《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制定的20306岁儿童近视率控制在3%左右的目标仍存在较大差距。同时由于低龄儿童认知和自主意识较弱,近视防控工作开展难度大。

二是医疗资源不足严重限制了近视防控工作实现全覆盖。2018年《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制定以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推进落实,但由于全体儿童青少年基数十分巨大,受我国医疗资源不足的约束,近视防控工作离全面覆盖仍有很大距离;同时由于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各地在近视防控工作发展水平上也很不平衡。我省本次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范围覆盖全省13个设区市,监测对象为84所中小学和8所高校的722岁的大中小学生,有效样本总量39807人,其中中小学有效样本为25651,高校有效样本为14150人,仍难以完全代表全部儿童青少年近视分布。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先进技术,不仅对解决我国眼科医疗资源不足问题具有积极意义,而且是提高近视防控工作效率与覆盖率的必然途径。

三是高度近视的危害未得到全社会充分重视,大多数高度近视患者未能定期进行眼底检查。从我省健康监测报告来看,初中生、高中生高度近视比率还有一定的增长。高度近视除了影响视力外,还会伴有多种眼底疾病风险,如周边视网膜变薄、变性、裂孔,甚至可能会导致视网膜脱落。高度近视患者应尽量避免剧烈活动,并定期进行眼底检查,防止因高度近视导致严重的视觉损伤甚至失明。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公众对高度近视危害认识不足,以及医疗资源约束,大多数高度近视患者未能定期进行眼底检查。

四是近视发展机理探索与近视个性化防控研究仍显滞后。《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在发布时就提出了需要提供个性化、有针对性的防控方案,但由于近视成因复杂,同时人群基数巨大,目前近视防控工作的主要资源仍集中于人群视力检查,难以满足根据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针对性防控方案的需求。基于眼健康大数据更加深入地探索近视发展机理、为近视防控提供更有前瞻性的指导方面,仍滞后于近视防控工作的实际需要。

具体建议:

为推动眼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确保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目标达成,建议如下:

一、关口前移,预防儿童青少年近视要从 0岁开始

0-6岁是儿童视觉发育的关键期,但低龄儿童视力筛查往往被忽略。专家指出,如果儿童在6岁时仍有150-200度的远视储备,其在小学阶段发生近视的概率不到1%;如果到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远视储备为0,发生近视的概率是85%。由此可见,学龄前儿童的远视储备管控是近视防控的重中之重。《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发布后,中小学校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开展较快,而6岁以前低龄儿童因认知和自主意识较弱,需要家长更多参与,开展视力检查和近视防控工作的难度更大。目前指导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的《儿童青少年近视普查工作流程专家共识(2019)》和《儿童青少年近视普查信息化管理专家共识(2019)》,规定采用视力表和验光仪进行检查,主要针对中小学生,而低龄儿童因主动配合性较差,难以实施,需要采用视力筛查仪进行检查。为此,需要针对低龄儿童屈光普查同样制定专家共识,进行规范,立足早发现早干预,确保0-6岁儿童每年眼保健和视力检查覆盖率达到90%以上,逐步推动低龄儿童视力健康电子档案建立和信息化建设。

二、充分利用人工智能与5G先进技术,提高近视防控工作效率与覆盖率

专业的近视普查工作需要医疗机构参与,而我国眼科医疗资源严重不足,是导致目前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难以实现全覆盖的主要矛盾。经过“十二五”、“十三五”期间眼科专业队伍建设,我国眼科医师数量有较大增长,2020年达到4.48万人,但主要承担着人民群众的眼科疾病诊断治疗工作;我国视光师据统计2018年仅为6218人。虽然有学校、家长的大力支持,如采用传统方式进行近视检查和跟踪管理,难以保证全部人群覆盖。在我国大力推进人工智能、5G建设的条件下,应充分运用和结合先进技术,提升近视普查常用设备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帮助学校和幼儿园老师就能熟练规范完成检查,同时减少录入检查数据等环节的工作量。眼科医疗专业人员可以通过5G和人工智能平台,为近视普查工作提供远程培训、指导和监测服务,减少对现场医疗专业人员的依赖,做到检查常态化,这样才能建立起近视防控工作可持续的长效机制,不致因为近视普查进一步挤占本就紧张的眼科医疗资源。

三、基于眼健康大数据,积极进行近视发展机理探索与近视个性化防控研究

儿童青少年近视普查工作的开展,积累了丰富的眼健康大数据,为利用人工智能先进技术进行近视发展机理探索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如近年来脉络膜厚度在近视发展中的作用就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大量数据的积累将有助于更加清晰地揭示脉络膜厚度与近视的关系,从而更好地指导近视防控方案制定,并评价不同防控措施的成效。研究同时表明,人工智能可基于不同个体眼轴长度增长情况,建立儿童青少年近视发展模型,有效地预测其近视发展趋势。同时,基于眼健康档案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可以实现根据个体差异比较和推荐科学的干预治疗方案。为此建议积极开展相关领域的课题研究及应用试点。

四、对高度近视的儿童青少年给予重点关注和持续跟踪

目前我国有少数有条件的城市已经开始试点,在进行普遍近视筛查的基础上,对于近视度数超过600度或年龄小于8岁近视度数超过300度的儿童青少年,作为重点人群建立定期全面眼健康检查和监测随访机制,除常规视力检查外还应包括裂隙灯检查、眼轴测量、眼底OCT扫描和眼底照相,制定跟踪干预措施,并对家长进行特别风险提示。基于近视普查结果,通过定期检查、及早干预,有效降低重点人群的眼底病变风险,在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减轻了家庭和社会医疗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