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2年提案
0414 关于打造高质量“我的城市”APP的建议
日期:2022-01-19 提案者:周志华

调研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数据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大有作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利用大数据赋能推进政务和公共服务管理的能效提升,从而推动政务服务便民化,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的办事效率。政务APP作为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载体,在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全国许多地区着力打造各具特色的城市级应用项目,力求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手段推进城市现代化治理,在政务服务、交通出行、医疗健康、公共安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与成效,不仅为市民带来了一个可以更好地触摸城市脉搏、感受城市温度、享受城市服务的线上渠道,而且也能够让城市管理者依托从各领域汇聚的数据资源,辅助科学决策、服务市场主体、促进数字经济发展。

问题分析:

近年来,城市APP升级迭代迅速,部分更是得到政府、资本等多方支持,但经过仔细调研及实际运营中暴露的情况发现,城市APP的健康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城市APP缺乏统一标准和整体规划,服务能力参差不齐。城市APP从城市治理能力、政务服务水平、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群众获得感和城市品牌建设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正在成为城市重要的命运共同体。以江苏省为例,目前一些城市在建设城市APP上,存在重复建设或建设不足的情况,有些城市里出现多个APP和小程序,城市APP平台服务能力参差不齐、界面不统一,存在功能交叉、重复、对接不通畅等问题,影响用户下载使用,而有些城市政务APP建设工作尚未起步,政府部门的城市治理能力、便民服务质量比拼的赛道上较其它城市已落下一个身位。

(二)城市APP移动应用缺乏深度与广度,社会影响力不足。现有城市APP主要应用有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生活和智慧文旅四种类型。经统计数据显示,在典型城市APP中这四类功能栏目的比重存在较大差异,占比最高的是智慧生活,占比达45%,其次是智慧交通,占比达35%,而智慧医疗和智慧文旅类应用则较少,只占20%。一些城市APP尚不明白政务APP建设的根本目的,不懂用户需求,也未能站在用户角度考虑问题,服务效果可想而知。有些政务APP没有“一站式”APP服务平台,各项应用关联性不足,已有应用分类过于细化,但服务内容并不齐全,最终导致APP实用性不强。

当然也有整体比较综合的城市APP,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我的南京”定位为一站式获取南京本地多方位信息的政务APP,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基础,以“信息惠民”为宗旨,既涵盖了政务服务、人社服务、便民服务、人才服务,也整合了体检服务、公交出行、去旅游等健康、交通、文旅类栏目,它集合了日常公众所需的基础民生服务,初步实现了各个政府部门资源的整合,提供了一站式的公共服务平台,公众通过一个入口即可找到所需服务,极大便利了市民服务,也简化了政府业务办理程序,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

具体建议:

(一)以用户为中心,规范和完善城市APP管理。一是以民生问题为核心优化城市APP的功能,构建当地“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全民参与”的模式,融合“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完善社会公众经常化需求功能,以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建议在一个用户常用的城市APP上聚合所有应用场景,使之更加贴近民众生活,进而提升城市APP整体水平和社会公众满意度。二是构建数据管理体系,将底层数据进行清洗、重构、关联与活化,搭建数据开放共享平台,尽最大可能实现城市APP之间的互联互通。这一方面有助于协调和整合数据资源,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引导城市APP集约有序发展,真正体现以用户为中心的思想。期待像“我的南京”APP等优质政务移动平台,做强做实城市协同发展,以数据互通方式,从南京都市圈城市开始,加强与周边城市之间的协作信息流动,构建技术衔接和制度保障机制,打破单一城市的用户及信息局限,拓宽服务对象,促进城市数字经济稳步增长。

(二)拓展应用的深度与广度,提升社会公众参与度及社会影响力。一是科学研判用户需求特别是人社、户籍、健康、交通等高频需求的覆盖,尤其关键需求应有尽有。二是在相关已上线应用板块中,建立清晰可量化的分析指标,对不同板块应用的用户投诉率、反馈率进行追踪和改善,进一步拓展当前各项应用与功能的深度,直击用户痛点,触达用户核心需求。同时,构建集约高效的系统工作机制、数据对接与更新机制,以促进相关应用的提档升级,进一步优化产品,提升用户活跃度。以浙江省为例,“浙里办”围绕市民和企业最关心、最常办的事项,包含了“交通出行”、“涉企服务”、“常态化疫情防控”、“人社服务”等40多个专题服务,这些跨部门、跨层级的便民惠企应用,几乎囊括了市民、企业所需要的各类政务服务。从“最多跑一次”到“一次都不用跑”,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从“全省通办”到“跨省通办”,“浙里办”始终坚持,让群众、企业没有难办的事。

“互联网+政务服务”背景下,“互联网+”和“政务服务”都不可或缺。建好城市APP在智慧城市发展进程中显得至关重要,地方政府在建设城市政务APP时,始终坚持“互联网+”和新媒体运营思维,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以南京市为例,“我的南京”APP 将政府主导与统筹各方数据资源相结合,不断完善战略设计,坚持统筹融合,并通过高效的市场化运营,以930万的常住人口,聚集了近700万的庞大用户群体,是广大南京市民首选的“一站式”移动政务服务平台;再以互联网经济发展迅猛的浙江省为例,“杭州城市大脑”从杭州起步,服务浙江,辐射长三角,目前,“杭州城市大脑”建设运行成功经验已在温州等地市应用推广。以上两个城市APP,一个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凸显巨大的市场空间,另一个立足城市、发力全省、进一步构建模版效应,都值得其它城市学习与借鉴。

期待各地市政府从顶层设计端就加强领导与统筹,利用信息技术打破部门信息壁垒,对相对分散的、部门各自上线的便民惠企服务项目进行进一步整合,将像“我的南京”这样的优质APP打造成“一站式”的唯一公共服务平台,一方面减少政府开发和运营若干政务APP的成本,节约国家资源,另一方面,市民只要下载这个城市超级APP,就能办理所有业务,进一步发挥政务APP便捷性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