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2年提案
0011 关于担起使命争表率、聚焦突破先进制造关键核心技术的建议
日期:2022-01-18 提案者:甘霖

调研情况:

建设自主可控的先进制造业体系,是积极应对世界形势变化、抢占全球制造业竞争话语权和制高点的迫切需要,也是国家十四五和更长远一段时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作为科教重地、制造大省,江苏有责任、有义务在攻克和掌握先进制造核心关键技术方面勇挑重担,争当表率,依托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保障国家和地区先进制造产业核心利益上体现江苏担当和江苏作为,不负使命,认真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提出的“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的指示要求。

问题分析:

 通过对江苏省先进制造行业关键技术研制领域的调研发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

1、先进制造部分关键技术上仍存在受制于人的问题,软硬件生态壁垒亟待突破。航空航天、船舶与海洋工程、轨道交通、汽车制造等领域高端装备、国防装备等的研制大量依赖于国外商业仿真软件,存在严重的断供风险、安全隐患和发展限制。尤其值得警惕的是,国外核心计算机硬件装备与应用生态,与国外仿真软件等形成了强大的生态壁垒,我国自主技术和产业发展受到严重遏制。数据显示,我国工业仿真软件市场每年数十亿元,国产化率仅为不到11%;2020年中国服务器出货量350万台,其中x86等国外智造服务器占比超过98%。

 2、对已有产业集群和信息基础性设施等的利用度不高,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浪费。对于以工业仿真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而言,其大量依赖于计算机、物联网技术等信息产业的基础设施,来实现高效率、高精度的模拟仿真。如高端装备研制创新急需系统级高保真数值模拟能力,工业基础和机理研究渴求大规模第一性原理模拟计算。然而,我国特别是我省虽然已在信息技术产业研制和应用技术上取得长足发展,物联网、高性能计算等部分领域基础设施甚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由于应用生态建设的薄弱,导致先进国家战略基础设施利用度不高,无法真正满足我国工业领域的需求。

 3、缺少具备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先进制造人才。无论是突破信息基础设施的工业应用瓶颈,还是国外商业工业仿真软件产业生态遏制,最为关键的是具备信息技术、数学、物理以及工程场景等领域知识和能力的复合人才队伍。先进制造领域使用的工业仿真软件是最为复杂的软件工程之一,涉及算法、并行计算等计算机方法,以及离散数学、计算图形学等数学理论,还涉及声、光、电、力、热等物理知识,同时要求开发者具备很强的工业应用领域的背景。这样的交叉性学科人才队伍仅仅通过高校直接培养获得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以需求为驱动,在研发实践中锻炼培养。

具体建议:

想要用好江苏厚实的先进制造业发展“家底”,实现从“体量优势”向“质量优势”、从“量”向“质”的转变,继续成为重要领域的领跑者和新兴前沿交叉领域的开拓者,首先需要我们在高度重视、充分调研、认真论证、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摸清制约我省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技术“命门”、“卡脖子”环节等;必须始终把创新作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第一驱动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议如下:

一是重视共性关键技术的突破,搭建通用公共支撑平台

先进制造产业的研发与生产等过程中,存在许多诸如工业仿真软件、信息基础平台等重要共性关键技术,其中不乏当前制约我国先进制造行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建议结合国家发展需求和江苏产业特点,集合精锐力量,做好攻关布局,选取一批发展急需、核心利益所在的共性关键技术,以科技重大任务的形式统一部署;必要时可由政府牵头协调,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组建创新联合体;在集中解决一批核心问题或关键环节的基础上,进一步搭建公共支撑平台,实现关键共性资源和成果的最优化利用。

二是结合江苏产业实际,优先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技术

 致力于培育竞争力强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 江苏已布局了包括新型电力装备、工程机械、物联网、前沿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在内的一系列产业集群和超级计算平台等一批信息基础性设施,成为江苏十三五丰硕成果的重要贡献者。建议优先解决重要集群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同时积极实施产业链+创新链融合专项,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的产、学、研、用各个关键环节协同发展;同时,也要敢于壮士断腕,对于未来不能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相关领域,也要及时促进转型升级或刹车转向。

三是加快形成突破核心技术的良性生态体系

 要充分认识到发达国家和地区等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才逐步形成的先进制造拳头产品与成熟链条,不是我们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更不能急功近利,抛弃“高质量发展”的高标准严要求。建议充分发挥创新平台、共性技术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等在关键技术攻关的引领作用,主动开放平台设施与各项研发成果,完善运营机制,吸引更多省内外企业用户等参与到核心技术成果产业化的良性循环中。

四是坚持引育并举、培育核心技术人才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卡脖子技术的突破口。首先要重视各类人才的培育与引进,特别是针对重点领域、重要环节的紧缺型人才,要继续加大人才政策的支持力度,在破“四唯”学术改革背景下,应当不拘一格降人才,加大对于仿真软件和应用研发人才的培养扶持力度,给予更多的待遇和经费支持。其次要着眼长远,提前谋划,重视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重视专业院校针对性培养体系的革新;在提升人才政策深度的同时,也要继续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平台优势,打造有温度的人才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