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2年提案
0029 关于促进高校专利转化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日期:2022-01-18 提案者:赵炳起

调研情况:

现阶段我国高校的专利仍存在转化率低、转化难等问题。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20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中指出,我国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4.7%,其中,企业为44.9%,科研单位为11.3%,高校仅为3.8%。

问题分析:

高校的有效专利实施率、产业化率仍处于较低水准,主要是存在以下瓶颈问题:一是政策导向制约。专利政策在较长一段时期内过于注重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忽视了专利转化实现创新价值的理念引导,从而导致高校创新团队专利转化和产业实施意识低,申请专利往往只为了满足科研绩效考核、职称评审、项目结题等要求,因而专利质量普遍不高。二是专利质量审核机制不健全。很多高校在专利申请前缺乏对专利质量和价值的评估环节,导致本不应或不必要以职务发明申请的低价值专利占用了大量科研经费,而真正需要布局的高价值专利往往无法被挖掘和重视,丧失了职务发明专利向产业转移转化提质增效的基础。三是信息不对称造成专利权许可转让困难。一方面很多成果完成人没有及时将科研成果充分披露给相关管理部门,使得管理部门无法获知并深入挖掘成熟优秀的技术成果。另一方面缺少权威的专利转化信息化服务平台,创新团队无法了解前沿信息和市场需求,企业也无法精准获知高校可转化的成果。四是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高校较少重视技术转移人员队伍的培养和能力提升,多数技术转移人员为教师或科研人员兼任,有专业资格证书的少,职业经理人更少,且大部分技术转移人员只从事初级的、简单的业务,很少参与系统深入的业务,这也导致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上的不顺畅,造成大量可用的科技成果闲置,而企业又无法引进需要的技术。

具体建议:

1.改革科技成果权属权,激发创新内动力。积极探索高校科研机构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的可行途径,进一步推进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赋予成果完成人,合理分配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各主体的权益。建立完善的促进成果转化配套措施,从技术链-产品链、需求链-供给链、企业链-产业链的全链条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协同耦合生态链。

2.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提高成果转化率。委托市场化机构对拟申请专利技术进行事前评估申请,允许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兼职人员的方式吸纳第三方机构的专业人才,充实本单位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并与第三方机构形成深度合作,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同时解放科研生产力,合理统筹兼职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并计入科技成果转化成本。

3.鼓励探索构建“科研机构及团队+科技型创新创业企业”一体化发展模式。鼓励高校内部成果以技术作价入股等多种形式,在高校之外进行成果工程化试验及孵化应用,在避免科研成果过于超前的同时,引导企业接受先进科技成果,通过从校(院)企双侧发力,减少因供需不匹配带来的专利无价值、成果难转化等问题。

4.建立专利转化服务平台,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对专利进行多维度标识、分类,使其特征“外显”、易识别,同时打破高校内部二级单位和发明人的界限,构建专利组合,通过深度的专利情报分析和利用,建立专利转化智慧型信息化服务平台,在研发立项阶段就能基于服务平台在产业、技术、企业、市场等方面智慧地定位研发“起点”,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和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的精准度。

5.加快技术转移专业人才培养,完善成果转化人才梯队。高校应重视专利领域的人才吸纳和培养,打通本科和研究生贯通式人才培养渠道。设立技术转移及知识产权运营相关课程,准确把握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特点,以技术转移“理论基础+专业方向+产业方向”为主线,联合研究所、企业以“工程技术+技术转移知识”跨学科培养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技术转移服务能力”为培养特色,打造理论与实务并重的技术转移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