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区域人才一体化是区域一体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共建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促进人力资源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在区域间有效流动和优化配置。近年来,长三角各地围绕创新资源集聚、创新成果转化、创新活力激发、创新人才汇聚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工作得以迅速推进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问题分析:
但目前我省区域人才一体化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但区域合作仍然不足。根据有关统计,截止2020 年全省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资源总量分别为884 万人和455 万人,位居全国第一。但在推动区域人才合作方面仍然存在着非政府主体参与不足、人才地方保护主义、跨部门协调不到位、跨地域机制束缚等方面的不足。省内尚未建立规范的区域一体化人才交流服务平台,难以与长三角其他地区实现信息共享、资质互认等,直接影响区域人才一体化进程。
二是人才吸引力不断提高,但城市动能差异明显。从人才分布区域来看,由于苏南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都要优于苏北地区,从而使得南京、苏州和无锡等地人才虹吸效应持续增强,人才吸引力不断提高。据恒大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0》显示,南京和苏州高学历人才吸引力指数分别为53.2 和37.3,在全国城市排名中分别占据第6 名和第9 名的位置,但与上海(100)、深圳(85.3)、北京(78.7)、广州(75.1)和杭州(69.5)仍存在较大差距。此外,省内人才流动存在由南到北明显的梯度落差,呈现“核心—半核心—边缘”层次结构,多数中小城市、非苏南地区人才吸引力普遍不足。
三是人才集聚度持续提高,但产业分布不够均衡。江苏企业虽然数量多,但是总体“大而不强”,尤其是具有产业链控制力的龙头企业和领军型企业不多,无法满足高层次人才的就业需求,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不足。从产业分布上看,在制造业、金融业、消费品业和公司服务业等传统产业占比较高,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将面临长三角地区周边城市带来的巨大区域人才竞争压力。
具体建议:
一、优化工作机制,推动政策共享
结合我省发展实际和竞争态势,围绕科技创业领军人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重点产业紧缺人才、高技能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完善引进、聚集、培育、使用、留住高层次人才的体制机制,动态调整高层次人才引进和集聚的奖励、服务、税收等优惠政策,努力使各类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实施人才乐居工程,在落户、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实现一定区域内同城化,切实解决各类人才后顾之忧。
二、深化载体建设,推动平台共建
加强各地产业规划的统筹协调,推动区域内专业孵化载体、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专家交流平台、中介服务平台等服务设施的一体化建设,在科技成果交易、科技人才流动、科技投融资、知识产权代理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支持省内优质企业与长三角其他领军型企业建立人才共享网络,联合打造开放型科技人才合作基地。
三、细化区域协作,推动市场共通
加快区域人才资源产业园建设,推进省内人才市场、劳务市场、就业市场融入长三角区域人才大市场。探索建立区域人才自由便捷的柔性流动机制和一体化便利化的人才服务机制,推动人力资源、就业岗位信息共享和服务政策有机衔接、整合发布,联合开展人力资源职业技术培训,推动人才资源互认共享,真正实现人才在区域间的自由流动、自由选择、优化配置和一体共享。
四、强化融合发展,推动人才共用
加强与省内外大院大所的合作,组建一批校地企共同参与的人才发展联盟、劳务合作联盟、产业创新联盟,鼓励科技镇长团、科技特派员、科技副总等各类高层次人才的柔性引进和使用。探索和总结高校多校区(如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南北挂钩开发区(如苏宿工业园区)、总部机构分设厂区(盛虹炼化连云港有限公司)人才共享共用机制,支持各地在高能级平台设立“人才飞地”,支持各类人才多渠道、多频次、多批量异地交流合作。鼓励各类人才返乡、归巢创新创业,支持和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或者薄弱地区就业工作,做好提升区域创新的技术和人才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