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2年提案
0286 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建议
日期:2022-01-18 提案者:民进江苏省委

调研情况:

农村基层干部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骨干力量。近年来,我省坚持把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作为提升村党组织力的重要抓手,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选好配强村级班子,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完善为民服务机制,切实提高了村级干部服务群众的工作水平。但是,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村干部队伍建设还存在不少有待改进的问题。

问题分析:

一、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后备干部储备不足。随着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或流向城市,农村精英人才流失严重,导致村干部队伍结构不尽合理。2021年我省村“两委”换届后,村干部的平均年龄为41.1岁,大专以上学历占61.5%;村书记和村主任的平均年龄为45.4岁,大专以上学历占72%。尽管在年龄和学历上比上届有所提高,但文化水平相对偏低,特别是本科及以上学历较少,难以掌握信息化、数字化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此外,随着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异地求学的高校毕业生不愿意返乡,加上少数优秀村干部跳槽另谋职业,村级后备干部储备严重不足,影响了村级干部队伍建设。

二、知识和能力有待提高。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村干部既要承接自上而下的各种公共服务,又要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头绪复杂,事务繁多,客观上要求村干部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组织、领导能力。但是,调研中了解到,村干部接受教育培训的机会较少,即便参加少量的培训,也缺少专业性和针对性,村干部自我提升和工作能力增强难。

三、经济待遇总体偏低。村干部的经济来源主要是上级政府的财政补贴和村集体经济收入的提成。在经济欠发达的农业社区,由于集体经济收入薄弱,根本无法支付村干部的收入提成。调研中了解到,我省村干部待遇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经济发达地区村书记年均报酬达10万元,经济欠发达地区村书记的年均报酬为4.5万元。在个别地区,普通村干部的人均报酬只有村书记的0.5倍。待遇较低,差异较大,严重影响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降低了对优秀青年进入村干部队伍的吸引力。

四、离职保障不够健全。调研中了解到,村干部离职后,每月退休金只有1000元左右,难以保障其退休后的日常生活。村干部离职后年老体衰,劳动能力下降,难以维持家庭生活费用和健康保障费用,导致村干部的基本生活需求成为问题。

五、监督机制不健全。一是村民的监督权落不到实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了村民具有监督权,但是村民只有通过村民大会才能行使监督权,而村民大会召开时间有限。同时,村民不直接参与村务管理,对于很多内部的信息并不知晓,很难发现村务中存在的漏洞。二是村“两委”换届后,村书记兼任村委会主任,权力过于集中,如何实行群众监督和党内监督的有机结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具体建议: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村干部是乡村振兴的实施主体,没有强有力的村干部队伍,乡村振兴就失去“引擎系统”和“动力系统”。为了引导更多的村干部在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发挥重要作用,需要建立相应的培养机制、培训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和监督机制。为此建议:

一、拓宽选拔渠道,优化村干部队伍结构。2021年村“两委”换届后,村书记、主任“一肩挑”比例达到97.5%。因此,优化村干部队伍结构,关键是要选好一个带头人。首先,要聚焦村党书记人选,注重从品行、能力、口碑等多个维度选好领头雁。其次,要扩宽选人视野,注重从农村致富能手、退役士兵、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中发现优秀人才,充实村干部队伍;再次,要加快实施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培养计划,重点从大学毕业生、定制村干中择优选聘,储备一批35岁左右的优秀青年党员人才,作为村干部后备对象进行跟踪培养,适时使用。

二、创新教育培训形式,提高村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要结合各地“十四五”发展规划,制定村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在做好常规业务培训的同时,注重把学历教育作为提高村干部科学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根本措施来抓;创新教育培训的形式和内容,围绕农村产业发展、农业技术、现代信息技术、法律知识、社区管理和社会治理等内容,与农业院校联合对村干部进行订单式培训;结合工作需要,有计划地选取优秀村干部到乡镇机关学习锻炼,增强村干部的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

三、创新村干部的激励机制,提高村干部的地位。近年来,党和国家十分关注村干部的生活待遇。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激励关怀,提高工资补助待遇,改善工作生活条件,切实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在实际工作中,要逐渐提高村干部的经济待遇、政治待遇和社会待遇。一是加大经济激励,在充分考虑村干部职务、工龄和绩效的基础上,确定村干部的基本报酬结构。村书记基本报酬不低于上年度所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倍,同步提高其他村干部待遇;二是全面推行村书记专职化管理,将村书记分为5个职级,完善分级准入、梯次晋升、差异激励、动态管理的机制;三是完善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为主的社会保障制度,为村干部提供基本的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同时不断完善村干部的生育、失业、工伤等保险制度。四是加大政治激励,加大从优秀村干部特别是村书记队伍中招录公务员和事业编人员的力度,择优选拔村书记进入乡镇领导班子。

四、提高离任村干部生活补贴,解决村干部后顾之忧。一是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农村低保标准、建国前老党员补助标准、在职干部待遇等因素,合理确定离任村干部的补贴最低标准,统一纳入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省级补助资金;二是实施补充养老计划,为优秀村干部购买企业年金解决后顾之忧,保障离任村干部的基本生活。

五、完善监督机制,保障村级组织良性运行。一是成立村纪检监察工作室,由乡镇党委发文和挂牌,保证监督工作的规范化和常态化;二是完善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疏通群众意见上达通道,缩减群众问题解决流程;三是创新督查手段,探索“互联网+督查”模式,建立“网上督查”平台,为群众监督提供便捷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