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2年提案
0310 关于促进我省仪器仪表产业发展的建议
日期:2022-01-18 提案者:孙沪兵

调研情况:

仪器仪表产业是工业体系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是科学研究、工业生产、国防军事的重要基础。只有实现更加精密、可靠的测量,才能从根本上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高端装备制造质量。近年来,我国仪器仪表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但基础研究薄弱、技术水平不高的问题比较突出,高端仪器仪表长期依赖进口,每年仪器仪表产品进出口逆差都在150亿美元以上,进口总额仅次于石油和芯片。国家高度重视仪器仪表产业发展,在《中国制造2025》和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都提出明确要求。江苏是仪器仪表生产大省,产业整体规模和综合实力长期保持全国前三位,加快推进我省仪器仪表产业发展对建设“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据统计,江苏现有仪器仪表生产企业2000多家,年产值超过2000亿元、位居全国第一。从产业分布看,苏州地区的质谱、光电仪器产业,无锡地区的激光、气象仪器产业,南京地区的核磁、射线仪器产业,淮安地区的流量仪器产业已形成集聚效应,在国内具有较强影响力。徐州、南通、镇江、泰州等地也形成了有一定竞争力的仪器仪表产业集群。从细分领域看,我省光学仪器、专用仪器仪表元器件、医疗仪器及器械、计量器具等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电工仪器仪表、电子测量仪器、工业自动化仪表、分析仪器等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二。从企业规模看,我省现有规上仪器仪表生产企业500多家,南瑞集团、天准科技、苏试试验、林洋电子等骨干企业在各自领域具有较强影响力。从技术能力看,我省企业在光刻系统、低场核磁共振分析、流体色谱分析等领域有一定技术优势。

问题分析:

我省仪器仪表产业发展还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一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据了解,2018年至2020年科技部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共立项74个项目,江苏仅有2个项目入选。国内上市仪器仪表企业研发投入排行榜中,我省企业均排名10名以后。我省相关企业对仪器仪表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和人机交互的研究比较薄弱,关键部件、关键元器件的性能指标有待进一步提高;高校、研究所、企业之间合作主要停留在技术转让、合作开发和委托开发,项目层次不高、深度不够。

二是核心零部件过分依赖进口。我省高端仪器仪表所需的源部件、传感器与探测器等关键核心零部件市场基本被国外企业占领,仪器仪表整机厂家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产业链短板长期存在。比如,中高端在线COD、氨氮等分析仪器内的高压阀、电动执行机构等95%以上依赖进口,高端仪器使用的高性能磁传感器、宽温区高精度高可靠高温硅压力传感器等领域已经形成“卡脖子”局面。

三是行业投资规模普遍偏低。仪器仪表研发周期长、难度大,需要长期的资金投入。我省仪器仪表行业上市公司仅有11家,行业内以中小企业为主,融资能力不强。国家层面科技经费投入较为分散,且投资强度偏低。社会投资主要集中于产业化成熟度较高的产品和企业,对前期研发、基础工艺和材料的支持较少。

具体建议:

为加快推动我省仪器仪表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完善政策制度体系。将支持仪器仪表产业发展纳入我省“产业强链”行动计划,由工信、发改、科技、财政、市场监管等部门共同出台相关指导意见,统筹制定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行业管理、金融税收等方面支持措施,明确具体牵头部门协调推进实施。定期开展仪器仪表产业发展情况研究分析,有针对性补齐短板弱项。

二是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围绕重大战略需求和共性急需领域,在省科技计划专项中系统设立仪器仪表研发专项,持续增加经费投入。采用“揭榜挂帅”等方式,引导各方资源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核心零部件研发。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或技术联盟,共同推进“卡脖子”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加快仪器仪表领域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鼓励有能力的机构承担可靠性、稳定性等共性技术研究和试验任务,集中优势资源带动仪器仪表整体水平提升。

三是培育优势产业集群。选取工业基础好、市场需求大、进口依赖强的细分领域,发挥苏州、无锡、南京等地现有产业优势,打造一批仪器仪表产业集聚高地,培育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和有特色的“单项冠军”企业。开展仪器仪表行业质量提升行动,推广运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鼓励制定先进的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提升高端智能仪表的计量测试能力,支持企业通过国际权威认证和测试,培育一批国家和省级质量奖企业。

四是加强人才培养与国际合作。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仪器仪表学科建设,建立与企业共同研究和联合培养制度,促进产学研融合发展。积极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加强原始创新阶段的国际合作,推动我国仪器仪表产业在基础原理与方法研究上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政府部门加强指导和服务,支持省内仪器仪表企业“走出去”,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参与国际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