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1年提案
0015 关于积极构建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建议
日期:2021-01-24 提案者:张玥等3人

调研情况:

大家好,我此次政协提案的主题是关于我省如何更加积极的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作为一个开放型的经济大省,江苏以全国 1%的国土面积、5.8%的人口数量,创造了全国 10.3%的经济总量并占有长三角经济总量的 44%。可以说,江苏的发展得益于过去四十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历史机遇。而近年来,受到国际经济去全球化,新冠疫情冲击,地缘政治危机及民粹主义兴起等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影响。江苏如何依托国内大循环,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江苏经济结构及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关键。

为了深入分析研究江苏如何更好的构建实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针对该问题我分别对政界(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江苏省人民政府),业界(如中国银行,花旗银行,工商银行)及学界(如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香港大学及厦门大学)相关政策制定及经济金融领域的专家和文献进行了调研。

我的调研主要分析了江苏省经济增长及结构转型主要面临的问题及挑战,在基于这些关键问题和挑战我们从经济增长理论下的供给端和需求端给出了相关的具体意见。

问题分析:

根据我对研究问题的调研,我认为江苏省在构建实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面临三个主要问题的挑战:

1)从生产要素来看,江苏省省内推动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各要素成本高,效率低,导致经济增长模式进一步向技术密集型转向出现较大阻力。如我省中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型的成本约束高。

2)基于索罗模型,从各个生产要素(工业资本,金融资本,土地,劳动力,数据资产,技术创新)间的协调来看,各生产要素的空间整合力度不够,要素配置有效统筹有待进一步强化。 

3)从贸易进出口和全球价值链来看,我省对中间品及高端技术的进口依赖度太高。同时,外资企业在出口导向经济中占据主导作用,国内市场及企业培育及重视程度不足。

具体建议:

根据上述三个主要的挑战,基于我的研究和调研情况给出如下建议:

挑战1:从生产要素来看,江苏省省内推动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各要素成本高,效率低,导致经济增长模式进一步向技术密集型转向出现较大阻力。 

建议: 

1)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要素在市场中的有效配置,从而降低要素成本,提高要素效率。我认为只有先有效降低不断提高的要素成本,提升要素使用效率才能更好地支持和促进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带动江苏省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a)工业资本方面:江苏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江苏作为全国市场化改革的领头羊,需要在国有资本及国有企业管理人员上做出进一步市场化运作管理(如深化企业混改,国有企业决策层的市场化管理与激励机制,员工股权激励机制等)。总结来说,只有提高企业的市场化运作管理尤其是在公司治理和股权激励方面的进一步市场化改革才能更好的提高企业决策及运营效率。

 b)金融资本方面:要坚持金融在支持江苏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多维度的创新,扶植、和支持。首先,为避免金融脱实向虚,要着力发展以金融科技服务实体经济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比如可以积极建设以大数据(Big Data)为基础,区块链(Block Chain)为信息安全支持,互联网金融为支付交易信贷服务一体化的、有差异性的金融体系。同时,要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为我省中小企业提供普惠性的、综合性的金融支持。

 c)劳动力市场方面:将有效吸引产业领域的高端人才作为核心经济转型政策。现阶段江苏省劳动力短缺(尤其以制造业为代表)已经对省内经济发展构成压力,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放到国际循环的角度看,吸引国际性高端人才为主。同时,要积极构建与国际型人才的对接通道与平台。

 d)重视培养企业家精神:我省扩大创新开放试点的同时,要着力打造全国知识产权保护领先模范省份。有效的保护企业家的知识创新热情和动力。从而进一步强化自贸区、示范区的改革创新和扩大开放的试验田作用,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成果。

总之,任何伟大的创新发展都需要龙头企业持续创新投入以及金融市场的有效资本支持。因此,工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要素成本降低,要素使用效率提升是科技创新的基本条件。进一步的,依托国内巨大消费市场,以人力资本为核心并积极发挥企业家精神实现我省经济进一步向高新技术密集型模式转型。

挑战2:各生产要素(工业资本,金融资本,土地,劳动力,数据资产,技术创新)间的协调来看,各生产要素的空间整合力度不够,要素配置有效统筹有待进一步强化。

建议:

1)缩小三大歧视。实现要素自由流动并有效的统筹配置需要打破市场长期存在的三大歧视问题。具体来说,要积极缩小产权歧视,产业歧视和规模歧视。产权歧视是市场对待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的不公平待遇与差异化的服务支持。产业歧视是指针对部分重要产业长期存在无法自由准入高门槛的行业壁垒问题。规模歧视即对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的支持与服务存在较严重的不公平性。

2)打破两大壁垒。除了三大歧视,我省应坚定打破省内地区间的市场保护与行政壁垒。为了打破省内区域间的市场保护与行政壁垒。一方面,配合产业政策我省应积极支持苏锡常、宁镇扬、沿东陇海线经济带、及大运河经济文化带四个重要经济文化带的建设支持,进一步推动各经济带的一体化,实现生产要素跨地区的自由流动。而要素的统筹与自由流动可帮助我省实现沿大运河、沿江、沿海、沿东陇海线之间产业链、价值链上的整合与互联互通。最终构建我省省内经济大循环。

除了我省省内的区域一体化与互联互通,我省需要立足于长三角地区实现高水平协同开放扩大国内循环。我省应该牢牢抓住长三角一体化的历史性机遇,主动寻求与上海、浙江、安徽全方位的协同合作。具体来说,长三角主要城市之间是否未来可实现落户安排上的一体化。长三角之间在仓储物流方面是否可实现资源共享。长三角地区各省间的产业链是否可进一步实现价值链上下游的整合。长三角各省在教育医疗领域是否可以实现部分的资源互联互通。在数字经济中,江苏与浙江,安徽,上海是否可以无阻碍实时动态分享数字经济信息。

挑战3:从贸易进出口和全球价值链来看,我省对中间品及高端技术的进口依赖度太高。国内市场及企业培育及重视程度不足。

建议:

1)注重需求侧改革,紧密跟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引领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注意的是扩大内需并不意味着走扩大货币刺激的老路,而是要通过改革的方式来扩大内需。建议我省应该更加重视引领需求与供给在更高产品和服务水平上实现平衡。围绕消费与投资两大拉动经济的重要马车,推出相关产业政策引领经济向高附加价值产业迈进。

关于高附加价值产业政策。围绕需求侧改革,江苏省应以产业政策为手段积极推动需求侧改革,重点鼓励新基建,数字经济,高科技领域及全球价值链中上游端的高附加价值投资。最终逐步摆脱在全球价值链上对国外高科技产品的过度依赖性,积极打造独立自主的完整价值链。

2)加大对本省企业的支持。要依托国内巨大消费市场,实现独立自主的价值链体系,需要从主体进行突破。这个主体应该是我省内主要的乡镇企业与国际代工企业。因为这些本土化公司在构建国内大循环格局建设中将起到重要作用。这是因为这些公司不仅已经在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站稳脚跟,同时具有较高国际视野,又能在全球配置资源。因此,我省应对这些重要的转型主体加大培育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