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在2020年12月29日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同年12月18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并提出“打一场种业翻身仗”。这是我国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和实际行动。
众所周知,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粮食消费大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消费量持续增加。据统计,2020年,我国人均消费粮食470公斤,是1949年人均消费量209公斤的2.25倍,是1978年人均消费量317公斤的1.48倍。
粮食消费依赖粮食生产,粮食生产一靠耕地,二靠粮种。多年来,我国能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已属不易,粮食高产稳产的决定性因素要靠粮食科技。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数据,全球粮食总产增长的20%依靠播种面积的增加,80%依赖于单产水平的提高,而单产增加的60%至80%又来源于良种的科技进步。
俗话说“好粮是种出来的”,好粮必须有好种子,种子被视作粮食的“芯片”。长期以来,各级党和政府都高度重视粮种研究和种业发展,为实现我国粮食17年增产、为解决14亿人口吃饭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我国在粮食优良品种研发和推广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有一定差距,有些优良粮种还依赖进口,存在“卡脖子”风险。就我省而语言,主粮良种的培育、推广、保护也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粮食生产、粮食质量、粮农增收。
问题分析:
一是粮种多、分布散、迭代快,优质粮种总体数量少。以稻谷为例,全省稻谷品种约有220个,其中优良品种只有10%左右,被江苏消费者誉为“最好吃的大米”南粳系列品种的播种面积也只占粳稻面积的百分之四十左右。许多地方存在混种混存现象,无法形成规模优势、品种优势、品质优势,既影响粮食品质,也影响粮食价格,还会减低粮食生产者的收入。
二是科研人员工资环境差,收入低,吸引力不强。粮食科技人员长年累月在田间地头工作,风里来雨里去,常常“一身汗”、“一脚泥”,工作环境恶劣,生活设施简陋,收入待遇不高。在经济薄弱地区,由于财力不强、种企投入不多,科研机构经费不足,存在优秀人才请不来、留不住、队伍强不了、成果上不去的现象。
三是农技人员少,推广难度大,先进技术落地慢。当前,我省大部分乡镇都有农技农机服务站等机构,负责农业技术普及、优良品种推广、病虫害防治、科学种田指导等等任务,在乡镇合并趋势下,乡镇农技服务站“人少事多”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在自然灾害贫乏的地区或年份,农技人员“日夜连轴转”也解决不力问题。在农村,“老年人务农、年轻人务工”的现象非常普遍,老年人种粮习惯于“老套路”、“老品种”,对新品种、新技术接受慢,担忧多,怕上当。加之农技人员本来就不多,导致“科技兴粮”堵了“最后一公里”。
具体建议: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建议:
一、以粮食安全新要求和消费者新趋势为导向,加快优质粮种的培育和推广。在我省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鞥会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消费者对粮食的消费也从“吃得饱”向“吃得好”方向转化,“放心、营养、好吃”成为时尚和追求。由此,人们对粮食安全的要求也发生了新的变化,由追求粮食数量安全转向追求粮食数量和质双安全。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在与解决“卡脖子”的良种问题。为此,我们要从江苏实际出发,以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为抓手,以“走在前列”的使命担当,加快建设优良品种的研发、培育、推广网路和体系,引导全省粮食生产者走品质化、品牌化、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的粮食产业发展道路,以优质、高产、高效带动农民增收、带动乡村振兴。
二、以“后继有人”为重点加快科研队伍建设。一是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按照“老中青三结合”的原则,补短板,强弱项,抓住两头,提升中间,造就一支专业突出、结构合理、为国奉献的粮食科研队伍。二是要加强政策引导、加大资金投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粮种科研工作。从机制上着手,与市场接轨,激励粮食科研人才安心工作,奋发有为。三是加强农技服务队伍的力量,带动粮食生产者走专业化、产业化、品牌化的道路,在产品品质提升的同时,提升产品品牌的价值,从而促进高质量发展,增加粮农收入。
三、以加大投入和加强考核为抓手,着力解决经费不足和奖励不到位的问题。一是汇聚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加大对粮种科研、推广、服务机构的投入,着力解决其“缺衣少食”、朝不保夕的问题。二是完善制度,鼓励创新,建立更有吸引力的“挂钩”政策,引导科研工作者重原创、重质量、重实效。三是改进考核和评价机制,在实施科研经费与科研项目挂钩、科研成果与绩效奖励的同时,探索科技成果入股、股权激励等新机制,激励科研人员专心、专注投入科研工作,更多更快培育推广新品精品。
四、以严格的监管为主要措施,千方百计保护科研工作者的劳动成果。粮食是大宗商品,客观上存在品质差、价格差。受利益的驱使,市场上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的现象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成品市场、原料市场,粮种市场,严重损害和挫伤科研人员和守法经营者的积极性。为此,需要持续严格的市场管理,严厉打击违规违法、扰乱粮种市场的犯罪行为,以更有力的举措保护科研成果,保护科研人员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