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2018年至2020年,“苏米”省域公共品牌连续三年被列为江苏省政府十大任务百项重点工作,三年来,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以打造“苏米”省域公共品牌为切入点,重点培育具有江苏特色的名优大米品牌。组织相关单位制定发布了全国首个全产业链标准——《江苏大米》团体标准,注册“水韵苏米”集体商标、研究制定“苏米”核心企业遴选办法、广泛推介“苏米”品牌,在全省13个市入统的600多家大米加工企业中评选出50家苏米核心企业,支持其与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紧密利益联结,带动产购储加销各环节质量标准协同,打造优质粮食供应链,在推进优质稻米产业发展、健全优粮优价机制、促进全省粮食种植结构调整、振兴乡村经济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全省拥有“苏米”十大区域品牌,苏米核心企业50家,“中国好粮油”产品4个,“江苏精品”产品3个,“江苏好粮油”产品70个,“好吃苏米”金奖、优秀奖产品50个。
问题分析:
江苏是稻米生产大省,稻作文化积淀深厚,从全国来看,是十分适合生产优质稻米的区域。但调研发现,江苏大米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还不高,省内大米企业“小而散”,大米品牌“多而杂”,制约了生产管理技术提高,加之对品牌整合程度不高,没有完全发挥出产业优势和效益优势,还没有真正形成从品种-栽培-收获-加工-品牌,实行一体化经营。
一是区域公共品牌发展不均衡。粮食公共品牌打造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企业的自身努力,也需要各级政府、中介组织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还需要各地区的广泛合作。我省部分地区发展粮食农业区域公共品牌起步较早,发挥了先行先试的示范作用。尚有一些地区粮食公共品牌建设方面,没有挖掘出本地的特色资源优势、规划出有效发展路径。各地区品牌发展的阶段不同,是导致江苏粮食产业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重要因素之一,还没有完全形成以品牌发展带动区域粮食产业协调、高质量发展。
二是“苏米”品牌推广力度待加大。据了解,吉林省级财政每年投入5000万元用于“吉林大米”品牌打造,陕西省支持省级粮食科技研发平台建设、发展配套订单基地及品牌奖补每年3000万元以上,江西、青海、湖南等省份在央视进行品牌宣传分别投入1亿元、567万元、500万元。自2018年起,我省每年安排“优质粮食工程”“中国好粮油”行动省级统筹专项资金500万元,支持“苏米”品牌展销、媒体宣传、标准制定等工作。“苏米”省域公共品牌建设经历了“品牌规划阶段”“品牌成立阶段”,现在正处于“品牌培育阶段”,十四五期间将向“品牌扩张阶段”迈进,需要加大力度进行品牌的推广和管理,培育核心企业,搭建合作平台,拓展市场渠道,进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美誉度。
三是产业融合发展力度需加强。打造粮食公共品牌需要加强从源头开始的全产业链质量管控,进行核心品种培育及核心基地建设,同时,加强产业链延伸,发展粮油精深加工,提高产品丰富度,提升品牌附加值。调研发现,大部分资源集聚在粮食产业链条产中的生产环节,产前、产后环节薄弱;产品同质化程度高,质量不够稳定,质量追溯体系不统一;缺乏知名品牌和新型业态,未形成完善的研发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和质量追溯体系,各体系之间的还不能高效衔接。
具体建议:
打造粮食公共品牌是深入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2020年12月28至29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
一是加大相关政策支持力度。“苏米”公共品牌是省域公共品牌,应由省级牵头,上下共同发力打造。建议对以下方向进行政策支持:一是统一产品包装的;二是开展线上交易,销售额达到一定数量的公用品牌产品;三是在省内省外开设品牌实体店的;四是质量管控含有溯源系统的;五是在省级以上电视媒体、新闻媒体冠名“苏米”公共品牌进行宣传的。
二是设立科技支撑专项资金。品牌打造离不开科技支撑,围绕提升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申请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苏米”公共品牌科技创新,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强品牌建设, 带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适应和引领消费升级趋势,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优化产品供给结构,提升产品技术含量,丰富产品种类,不断提升“苏米”等特色粮油产品质量、竞争力,实现产品从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延伸,促进全省粮食产业提质增效。
三是规范产业标准体系建设。紧密围绕《江苏省“十四五”粮食产业发展规划》,健全完善粮食产业生产标准,加强与国家、行业标准体系衔接,引导企业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实现优质粮油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制定《品牌营销策划及整合传播方案》等,建立区域粮食品牌识别系统,创新产品外观设计、产品包装与市场营销,规范管理带动品质提升,筑牢品牌基石,带动大米品牌整合和整体形象提升。
四是加强各方协作形成合力。整合政策资源,集中力量打造“苏米”省域公共品牌。科技部门加大对核心品种等重点领域的政策支持,通过科技创新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农业部门加大优质品种培育、绿色粮食产品生产政策支持,结合市场监管部门的监督执法,加强生产环节的标准化执行力度,从源头起规范产业者生产行为,为打响品牌打好生产基础;粮食部门指导仓储企业发挥现代仓储、物流资源优势,推进成品粮低温仓建设,提升粮食仓储工作效率和科技保粮水平,促进粮食物流仓储、运输、供应等不同环节的紧密衔接;各地粮食行业协会发挥行业组织作用,严格实行质量标准、品牌管控和准入、退出机制,对照“苏米”质量管控要求,不定期开展核心企业产品质量筛查,对不符合要求的产品和企业即行退出,并在一定时限内取消其申报资格。逐步形成标准统一、从田间到餐桌(涵盖育种、种植、收储、加工、成品包装、标识、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链条完整的粮食公共品牌质量跟踪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