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1年提案
0079 关于全面推进我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擦亮独具魅力“江苏名片”的建议
日期:2021-01-24 提案者:丁卫社

调研情况:

大运河江苏段纵贯江苏全境,全长约700公里,连通长江、淮河两大河流,沿线拥有全省60%的人口、66.3%的经济总量。一是有厚重的文化积淀。大运河文化带不仅将江苏的楚汉文化、淮扬文化、吴文化、江海文化等传统地域文化有机串联起来,也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兼收并蓄、包容多样、独具魅力的江苏运河文化系统,是富含江苏文化特质的传统文化大宝库、爱国主义教育的大走廊、文化创新转化发展的大空间。2014扬州牵头申遗的大运河申遗成功后,扬州段共有10个遗产点、6段河道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大运河沿线遗产点最多的城市。而坐拥5.09平方公里的广陵古城,有个园、卢绍绪盐商住宅、盐宗庙、汪氏盐商住宅、古运河等5处世界遗产点段。京杭之心会议中心作为世界运河博览会的永久性会址, 成为世界运河文明对话的平台。二是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江苏大运河沿线8个城市在运河文化旅游方面展现出较大的热情,基本树立了各自的运河文化旅游形象,其中扬州双东历史街区等已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较为成熟的运河文化旅游集聚区。扬州开通了古运河水上游览线、瘦西湖古运河水上游览线和“乾隆水上游”3条游览线路。此外,还重点打造了邵伯、湾头、瓜洲等古镇,“双东”历史街区、徐凝门-南河下历史街区,建设了茱萸湾公园、三湾湿地公园,正式启动建设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三是有深厚的非遗沃土。目前,江苏大运河沿线分布有10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3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9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扬州目前拥有世界级非遗项目3个,国家级19个、省级46个、市级202个,非遗传承人国家级27人、省级82人、市级278人。

问题分析:

1、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沿线文化历来兼容并蓄、多元交融,但目前运河承载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挖掘还不够,部分文化脉络和历史内涵尚未理清,遗产活态传承载体和传播渠道有限,不利于大运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遗产保护仍显不足。遗产保护与发展建设之间矛盾仍然突出。大运河时空跨度大,文化遗产类型多样,系统性、全方位。由于运河是仍在使用的活态文化遗产,加之运河沿线又是我区人口密集区和重要经济承载区,遗产保护与交通、水利、城乡等发展建设的矛盾依然存在。

3、融合发展层次不高。运河沿线文旅融合发展路径还需拓展,特色旅游精品和文化创意精品不够丰富,辖区旅游资源整合和旅游服务协作不够深入,文旅融合发展的标志性项目还不够多,载体平台的知名度还不够高。

4、协作水平亟待提升。沿线常态化协作机制尚不健全,特别是生态环保、航运水权等方面需要省级层面协调解决。统筹运河相关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实践路径还需持续探索,对接国家发展战略、促进沿线城市协作联动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具体建议:

1、完善协调管理机制。建议成立大运河文化带实体管理协调机构,在省级层面建立会商、协调、合作机制,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建设格局。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邀请历史、科技、文学等领域的专家定期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进行会商和咨询,为政府实施科学决策发挥参谋智囊作用。从而全面统筹规划、督导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确保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在调查、论证、评估方面的科学运行。

2、加强文化生态保护。要全面保护和展示好运河沿线世界遗产,特别是要对运河沿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历史地名加强调查和定级,确保大运河沿线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继续发挥设立于扬州的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的作用,对运河沿岸住宅、各类生产单位进行就地整治,恢复运河的生态、文化功能,创造宜人的滨河环境,让市民群众能亲近运河、游览运河、品味运河,全力打造古镇风貌区、古城风貌区、古运河协调风貌区。

3、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首先,加大对运河故道的修复工作,建议恢复成为河道遗迹湿地状态,保持古运河的基本形态,并做好沿线景观及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其次,尽快实施大运河两岸陆路交通的贯通工程,改造提升现有道路标准。充分发挥扬州南北逢源、东西联动的区位优势,形成相对完善、相互协调的交通网络体系。连通苏中、苏北的交通系统,接受区域、全国乃至全球经济圈的辐射,让大运河江苏段全线堤岸可以互联互通,有利于社会开展自助旅游。

4、深化文旅融合发展。郑州提出“秦汉名郡、隋唐运河”,山东提出“鲁风运河”。江苏大运河沿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需结合沿线城市形象、文化特色、人文历史等要素,综合考虑、突出特色、错位发展。建议由大运河串联的吴文化、淮扬文化、楚汉文化、江海文化旅游体系,结合新型业态,加强整体设计和科学规划,高标准建设。目前扬州已将5.09平方公里的明清古城作为整体申报创建国家高等级景区,创建工作面广量大且缺乏政策支持。建议省级层面制定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助力“精彩江苏”品牌建设。

5、促进沿线宣传推广。要全面挖掘梳理大运河相关古籍、地方志、文化遗产调查成果等相关资料,形成运河文化文献集。加大运河沿线城市的运河专题博物馆建设,全面展示与大运河文化相关的各类历史文化成就。加强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地区的合作交流,以宣传推广大运河城市旅游整体形象,推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彰显大运河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和地位,共同打造京杭大运河这条世界级精品旅游线。推动建立沿运城市联动的日常性运河文化宣传推介体系,让源远流长、内涵博大、造福中外的大运河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