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必有之意。但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存在诸多错误或模糊的认识。不少人将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对立,认为传统代表着“过时”、“落后”,现代代表着“潮流”、“先进”。 然而,传统和现代都是人类认知积累,它们只是出现的时间有先有后,决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
问题分析:
事实上,传统农业是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物质支撑。早在一万年前长三角地区先民已经开始农耕活动,今天这里仍然是中国农业生产率最高的地区;2000多年前李冰父子带领农民修建了著名的农田水利工程都江堰, 使得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直到今天仍然在发挥农业、水利、旅游等多方面的功能; 袁隆平先生利用“野败”和上千个传统水稻品种进行试验,于1974年育成第一个强优势杂交组合“南优2号”, 使得杂交稻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可见,传统与现代是一种传承与发展、积累与创新的关系。传承上万年的中国传统农业不仅不是“过时”或“落后”的代表,而是弥足珍贵的经济和文化资源,可望在今天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具体建议:
(一)传统农耕文化助力产业兴旺
产业发展必须依托一定的物质和经济基础。江苏自古是鱼米之乡,在千百年的农耕实践中充分利用地利,建设了广袤的农田和灌溉系统, 驯化和培育了数不胜数的农业品种,发明创造了各种因地制宜的农业生产技术, 这些都是助推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
(二)传统农耕文化助力精准扶贫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农业是一种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紧密结合的人类活动。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相对贫困地区缺乏资金、技术和人才,要想突破发展瓶颈,必须扬长避短,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和文化传承。 去年中国与欧盟签署了中欧地理标志协议,互认地理标志产品550种,其中绝大多数为农产品。江苏拥有众多农业特产和地理标志产品,这些区域特色鲜明、历史文化深厚的农业地标完全可望在脱贫攻坚的努力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传统农耕文化助力乡村绿色发展
“夫稼,生之者地,养之者天,为之者人。” 中国传统农业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它是一个讲求天人合一,天、地、人、稼和谐一体的系统,因而具有显著的环境亲和和可持续的特点。 今天市面上的所谓“京东游水鸭”、“京东跑步鸡”、“草鸡蛋”、“土鸡蛋”等商业品牌和概念实际上反映出的是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和对传统有机农产品的信赖。中国传统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模式受到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关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2019)陆续评选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59项,其中中国就占15项;中国农业农村部也相继评选了5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NIAHS),共计118项,如江苏兴化垛田农业系统、高邮湖湿地农业系统,等等,这些无疑都已成为推进江苏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资源。
事实上,农业绝不是单纯的吃饭穿衣,它有着关乎人类生存和发展多方面的功能。农业用地约占中国总土地利用的70%; 农业用水约占中国总用水量的67%,生活用水只占11%,工业用水22%。目前,中国土壤退化严重,土壤重金属超标面广量大,农业面源污染甚至超过了工业污染。传统有机农业和绿色发展不仅是食品安全和秀美乡村建设的需要,也是整个国家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须。
(四)农耕文化助力产业链延伸
因历史的原因,我们过去的农业发展比较重视农业产品的供给功能, 尤其是粮食和蔬菜,对农业产前、产后关注不够。但农业产中环节利润低薄,而附加值较高的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运销这一块农民参与较少,这也是很多地区农民收入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 日本“雪子寿司”和“男前豆腐”实际都是利用当地农产品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农产品加工和商业,创造了丰厚的收益,也解决了不少农民的就业问题。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江苏先民积累了丰富多彩的农产品加工技术,造就了数量众多的品牌,如高邮麻鸭、南京盐水鸭、“运河三宝”,等等,它们都可望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民就业,为乡村振兴做出重要贡献。
(五)传统农耕文化助力乡村旅游
美国CNN曾经数次评选出“中国最美30景”、“中国最美40景”。 其中排在第一的就是已经入列世界文化遗产的皖南宏村。 目前已经被遴选为各类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农业或乡村遗产已不下数十个。 江苏是中国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自唐宋以来长期是中国经济和文化的重心,文化资源丰富,这些完全可以带动了当地的农业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休闲旅游、研学康养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六)传统农耕文化助力文化传承
“礼失而求诸野。” 乡村是中华文明的根脉和载体,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乡村在留存传统文化资源,传承传统文化精华方面的重要性日渐凸显。有鉴于此,国家住建部、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联合多个部委从2012年开始推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计划,目前已遴选了5批共计6819个传统村落。 不仅要重视古村、古建、古井、古桥等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开始重视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包括民间节庆、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体育(汨罗龙舟赛、内蒙摔跤等)、民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传统中医药、传统工艺),等等。
传统乡村社会是一个重礼仪、重族群的社会,邻里相亲、互帮互助、敬老尊贤、爱护幼小等乡风民俗对今天乡村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中有着不可低估的浸润作用,应当加以珍视和利用。
(七)传统文化助力城乡融合发展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古代中国总体上是一个乡村中国,绝大多数的人在乡村生产和生活。 有些官宦和地主即便在城市工作生活,一旦退休或年迈大多会告老还乡,回归乡村。 随着经济和社会转型,城市和乡村会逐渐融为一体,如德国约76%的人居住在乡村或20万人以下的小镇。 现代乡村已经从传统和生活功能衍生出居住功能、生态功能和文化功能,城里人开始回流农村,但不一定回流农业;他们是乡民, 但并非农民。因此,未来的乡村是一个讲求“四生”和谐的乡村,即“生产、生活、生态、生机”融为一体的乡村。江苏现代化建设全国领先,城镇密布,经济发达,随着立体交通运输网的完善,已经逐渐形成了城乡融合的局面。中国浓厚的家乡观念和重土安迁的传统有助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吸引新乡贤下乡创业, 吸纳向往秀美乡村和宁静田园生活的城市居民来乡村休闲康养, 有助于推进城市与乡村的融合发展。
总之,中国传统农业是历经数千年实践积累和传承的文化体系,它们不仅是食品安全之源、农业创新之基,也是生态涵养之地、社会和谐之所和文化传承之乡。在今天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中应当高度重视这些文化资源, 发挥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