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1年提案
0210 关于优化我省职业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的建议
日期:2021-01-24 提案者:民进江苏省委

调研情况:

职业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是建设现代产业发展新高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深入实施职业教育现代化工程,优化职业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不仅是职业教育内在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必备人才支撑的需要。

问题分析:

但是当前我省在推进实施职业教育现代化工程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1.发展定位不明确,招生质量和数量受到江苏高中扩招的影响很大。江苏省自2018年开始实施普通高中扩招,在扩招后全省平均录取率由之前的51.8%攀升到55%;2019年扩招4万,录取率将接近60%。由此一来,职业学校招生面临了很大的压力,不少学校为了完成招生任务,被迫选择降分录取,这就导致生源素质下降。而职业学校的“高考”是参加江苏省乃至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生源的流失就导致挑选出的学生综合素质不如过去,也无法圆满完成相应的比赛任务。

2.职业学校在教师学历层次、资金投入方面不及普通高中。职业学校对比普通高中而言,所受的关注度更低,获得投入的资源和资金更少。据统计,201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为19742元,同比上年增长7.45%,低于全国普通高中的20441元以及10.04%的增长率。在教师学历方面,虽然近几年职业学校的招考要求都明确提出新进教师必须为硕士研究生学历,学校也在不断鼓励教师考研、读研,但据江苏省某职业学校的人事部门统计,学校具备全日制研究生学历的人数仅为22人,如果算上在职研究生人数,学校的研究生比例仅为26%,略低于某三星级普通高中的30%,专业教师“双师型”教师比例在70%以上。另外,职业学校的在编教师数量在80%左右,有少部分教师甚至没有教师资格证,思政教师人数严重不足。

3.职业学校课程设置陈旧落后,难以满足当前的需求。当前,职业学校课程设置陈旧落后,一些专业严重与社会脱节。以会计专业为例,江苏某市共计有各类职业学校28所,包括中职学校,五年制高职校以及三年制大专。其中,开设会计专业的学校有15所,占比约53.5%左右。有如此多的学校在专业设置方面“撞车”,竞争不可谓不激烈。但同时,各个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同质化”趋势越来越严重,以五年制的高职为例,学校1至4年的课程安排主要以理论课为主,实训课仅包含珠算和小键盘的练习。只有到第五年上半学期才加入了为期三周的会计实训课。理论课程过多将无法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也不能让学生在毕业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另外,课堂教学还是以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信息化技术手段运用并不是很充分。

4.职业学校颁发的文凭含金量不足,市场接受度不高。在本科不断扩招的今天,大专文凭的含金量急剧下滑。当前,市场上不少企业在招聘求职者的时候都明确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这一方面是由于大学扩招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专科的文凭获取比较容易,门槛不高,没有淘汰机制,导致企业对大专文凭的认可度不高。另外,由于很多专科生除了文凭以外,没有一技之长,也没有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这也使得很多专科生在求职过程中面临重重困难。

具体建议:

1.加强职业学校的思政课程教育和劳动教育。疫情之后,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不言而喻,发展现代化职业教育,必须将思政教育和思政课程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对此,职业学校要做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将思政课教师主讲的“思政课程”与专业课教师主导的“课程思政”二者导向有机结合、效用相互配合,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共同发力,形成合力的大思政格局。对职业学校的学生培养方面,还要加强劳动教育。这不仅包括劳动意识的树立,还包括劳动技术、技能的培养。职业学校可以通过安排学生公益劳动的方式,锻炼学生的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

2.多渠道筹措资金,形成办学主体多元的格局。多方面筹集社会资金,以更加优惠的措施,吸引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投资职业教育:职业学校可以与行业、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培养专业化、特色化人才,从而获得企业的资金支持;通过与政府、高校以及其他职业学校合作,面向在校生、社会人员开展学历培训、专业技能培训,在提升学生的同时获得更多的资金。同时,职业学校应进一步提高经费利用效率,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减少教育经费中的编外人员的费用,通过面向社会招聘兼职教师的方式来取代编外人员,进一步缩减开支,控制成本。

3.产教融合,对原有专业和学科进行调整,实现校企资源整合。(1)加强校际交流沟通,具备相同专业的学校可以考虑统一招生、合作招生以及联合办学的方式进行招生办学,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也建议学校间将同一类型的专业进行合并,打造专一学科的职业学校,发挥原有学校的专业优势,避免恶性竞争。职业学校与高校之间应积极开展合作办学,如“3+3”、“3+4”、专转本和专接本等,打通学历上升通道,鼓励职校学生继续学历升造,读本科、读研究生,更好地满足学生、家长们的需求。(2)做好本地经济和企业服务。学校应积极与当地企业对接,将学校教学与企业用人需求相结合,结合原有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第二专业教学,培养符合企业标准的复合型人才。(3)开发1+X证书制度,建立学分银行,打造“金课”课堂,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