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1年提案
0311 关于传承发展南京雨花石文化、培育南京文化符号的建议
日期:2021-01-24 提案者:黄信等16人

调研情况:

去年底,省委在“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要“扩大江苏文化影响力”、形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江苏文化符号”,南京市也相应提出放大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品牌效应。在城市文化品牌性符号方面,南京雨花石具备独特、丰富的科学、历史、文化以及欣赏、传播价值。

早在上世纪20年代,国际地质学界就将新近纪南京雨花石的地层(形成于距今2300万年至258万年)命名为“雨花台组砾石层”。 勘查表明,此类可供观赏的砾石自长江四川段起就有发现,但精华汇聚南京,独占美名。雨花石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自然观赏石,上世纪50年代,南京北阴阳营原始文化遗址有重大考古发现,出土的76枚雨花石表明,至少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南京的先民们已经赋予雨花石文化含义;自夏、商起,一直有雨花石欣赏、研究、创作、收藏、交易的记载。雨花石因雨花台得名,不仅有1500多年前南朝高僧说法、天降花雨的传说,更有中国革命先烈为人民解放事业献身于此、后人借雨花石凭吊先烈坚贞不屈的理想追求的生动故事。 “雨花精神”所代表的红色文化与传统赏石文化交相辉映。

1984年成立的南京雨花石协会是国内最早的民间赏石协会,1989年兴建的南京雨花石博物馆是国内首家赏石场所。改革开放后的数十年间,挖掘、传播雨花石文化的形式,涉及收藏、展示、述著、图集、杂志、报纸、小说、散文、诗歌、书画、雕塑、歌曲、戏剧、电视专题片、动画片、主题文化区、会展等等。制定了省地方标准“雨花石鉴评规范”。“雨花石鉴赏习俗”在2016年成为第四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在国家级“非遗”层面称为“赏石艺术”)。这些都为雨花石文化的传承发展打下了一定基础。

问题分析:

“天赐国宝、中华一绝”,雨花石是南京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雨花石文化是南京城市史的重要特色。但是在传承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应当引起重视、切实加以解决的问题。

从资源现状看,可以用于收藏、观赏的雨花石极为珍稀,需要在砾石中“千里挑一”。南京及周边雨花石主要产区为保护环境已陆续实行禁采,外地乃至海外的客商又设法向本地藏家高价收购精品,对雨花石精品的留存和保护带来挑战,普通百姓和游客拥有雨花石真品的途径十分有限,雨花石文化面临“失根”的危机。

从市场交易看,雨花石作为南京最具代表性的文旅商品,已奇货可居。市场上所流通的少量是禁采前的存货,或者是外地流入的普通砾石,大量是经过人工打磨、人为染色甚至是塑料材质的冒牌货,监管缺失,损害南京形象。

从保护传承看,基本上局限于民间人士小众、自发的作为,雨花石藏品还不能形成广泛吸引公众的规模化文化效应。现有展陈平台功能单一,相关协会能力有限,对雨花石文化的深度挖掘研究不够。缺少保护传承的政策性措施手段。2019年,“雨花石鉴赏习俗”因故错失了申报第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的机会。

从创新发展看,打造雨花石文化的目标、措施不够明确,支持力度不大,柳州市和阿拉善盟长期坚持借赏石拉动文游经济收到良好成效,南京则有较大差距。1999年起举办的中国南京雨花石艺术节,在2007年第九届之后停办。2013年南京亚青会吉祥物“亚青圆圆”、2014年南京青奥会吉祥物“砳砳”形象设计均源自雨花石,特别是“砳砳”广受好评,但未能趁势而上打造标志性品牌形象扩大影响。缺少基于雨花石形象特征和内涵的创新性、规模化传播的文创活动、产品,以及以雨花石文化为主题的文旅项目。

具体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去年9月,省政协文艺界部分在宁委员曾就雨花石文化的传承发展进行考察了解,并提出了意见建议。

一、在南京的文化建设中,给予雨花石文化重要地位。

建议南京市聚焦培育雨花石文化符号,广泛征求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探讨提炼雨花石文化的价值定位、精神内涵及具体表述,设计规范的形象标识体系和运用规则,打造标志性品牌形象,强化推广,研究制订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的系统性规划和落实执行的具体措施,明确责任主体,切实加大扶持和推进力度,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让雨花石文化落地生辉,形成氛围,为南京的形象和发展增光添彩。

二、加大投入,搭建平台,为传承发展雨花石文化创造有利条件。

建设能够综合多元、以高科技手段形象展示雨花石价值和内涵的主题性雨花石文化博物馆,建设以雨花石为主体、向多种特色赏石拓展的赏石公园,设立雨花石文化传承发展专项资金并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和吸引民间投资,形成持续有效投入的良性机制,强化传承发展的力度。建立雨花石文化专家库,依托有关高校、研究机构,设立雨花石文化研究院,集合智慧,强化研究挖掘的深度。创新载体,运用数字全息影像手段和互联网技术,开发雨花石文化数据库,全方位收集雨花石精品以及相关信息,建立兼网络展示、创意开发支持和互动传播功能于一体的新平台,加强媒体宣传,强化传播的广度。定期征集有关雨花石文化的文学艺术作品、学术研究成果和文化创意等,充分展示,着力打造重点项目,恢复雨花石艺术节,强化推介的丰富度。

三、调动民间力量积极性,为雨花石文化传承发展夯实基础。

保护和扶持民间收藏主体,通过普查和相关评估机制,建立藏家和藏品名录,实施“雨花石文化优秀传承人”、“雨花石珍品”工程,通过组织专题评析、精品轮展、网络专区、刊物出版物、宣传报道、内外交流等多种方式,有计划给予资助,系列化进行推介,形成规模效应。建立相关制度,对有意愿交由政府相关机构收藏的雨花石珍品,试行有偿转让,尽最大可能解决“外流”问题;对依据藏家珍品开发的文创经营性产品,给予合理的版权性收益回报。发挥好南京雨花石协会沟通政府与民间的桥梁作用,加强指导,给予必要的财力支持,推动其完善功能,团结和组织业界创造性开展活动,更多承担政府委托的项目,更多组织“雨花石鉴赏”参加国家及省市重要会展和对外交流,在重要文化场所和窗口开辟更多的固定展示区域。争取将雨花石“赏石艺术”早日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遗”项目。

四、紧扣红色文化,着力挖掘雨花石文化的精神价值。

1946年5月至11月,周恩来同志率中共代表团在南京的半年多时间里,他多次请董必武、邓颖超同志去雨花台凭吊革命先烈,并拣拾雨花石供陈在梅园新村驻地,给雨花石赋予了红色象征意义。此后,通过许多老一辈革命家、文化名人回忆的生动故事、赞咏的文艺作品,以及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使得雨花石与红色文化密不可分内涵关联家喻户晓。雨花石曾经是重要的国礼,也镶嵌在毛主席纪念堂的墙面上。在新时代传承弘扬“雨花精神”,雨花石是不可或缺的象征物。对此,应当加大系统收集、整理和研究的力度,并且着力推动这方面的创意、创作、创新,挖掘和丰富雨花石文化的精神价值,展现更加催人奋进的时代意义,广泛地加以传播。

五、规范管理、创新开发,培育雨花石文化的活力。

2013年省技术质量监督局曾发布“雨花石鉴评规范”,据了解,国土资源部所属中国观赏石协会也将制定“雨花石鉴定标准”,建议以此为抓手,建立雨花石鉴定机构、鉴定师队伍以及相关制度规范,对雨花石来源、藏品以及销售企业和卖品认证、评级,实行全流程标准化管理。采取措施加强市场监管整治,坚决取缔假冒。运用相关标准为长江流域同类“砾石”规范开源,拓展市场供给渠道。在保护生态前提下,普查南京周边雨花石资源,研究有控制规范开采、有偿选石的可行性。统筹研究北阴阳营遗址、雨花石地质层、相关矿坑的保护和展示措施;整合资源,规划、打造“雨花石文化之旅”文旅产品,设计丰富有品质的参观体验项目,并与“雨花精神”的红色文化呼应贯通,充分展示雨花石文化的魅力。积极扶持雨花石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大力鼓励诸如青年书法家黄象明《南石头记》通过科技与美学相结合的手法表现雨花石的创新现象,推出更加丰富更具规模和感染力、创新表达雨花石特征、内涵的文创活动和产品。通过大奖赛及专项推介,吸引更多的创意人才和企业,共同培育打造雨花石文化的活力和影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