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中国大运河纵贯江苏全境,流经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连通了长江、淮河两大河流和太湖、高邮湖、洪泽湖、骆马湖、微山湖五大湖泊,构成水韵江苏、文化江苏、生态江苏、美丽江苏的骨干网络。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上述8个地级市中除徐州、镇江外,其余6个市共有325公里遗产河段、7个遗产区、28处遗产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是我省文化建设的一件幸事,而镇江、徐州的落选,不能不说是中国大运河整体申遗中的一件憾事。
两市大运河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从历史地位和文化遗产价值的角度看,不论是地处苏北的徐州,还是地处苏南的镇江,都是京杭大运河沿岸绝对不能被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地理位置具有战略性
徐州素有“第一要津,两水汇通,连通三沟,四方都会,五省通衢”之美誉,自古以来便是东西南北交通之要冲。大运河徐州段处在大运河的中段、江苏省的最北端,全长201公里,流域面积2000多平方公里。其特点有五,一是“黄运合一,运即是黄,黄便是运”。自1194年至1855年黄河在徐州流经661年,而1604年泇河开通之前400余年一直是“借黄行运”,黄河河道即运河河道。二是“汴泗交流,汴也是运,泗也是运”。发源于河南荥阳的汴水和发源于山东沂蒙山脉的泗水在徐州相交向南流进淮河,进而汇入长江。因此以徐州为中心,形成了北上齐鲁、南下江淮、西通中原、东达大海的水路交通网络。三是“黄运绕城,黄也为害,运也为害”。历史上黄河水患严重,仅明代276年间徐州就有120次水灾。为了彻底治理黄河水患,历代徐州人民曾奏出一曲人类抗争自然、改造自然的不屈赞歌。四是“五省通衢,商也争锋,兵也争锋”。徐州自古扼守汴河、泗河交汇口,苏鲁豫皖直隶一夜可至,中原、江淮、齐鲁、海岱泛舟可达,军事战略位置极其重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是重要的航运、商业重镇。今天,徐州不牢河、中运河还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主要输水通道。五是“城随运兴,旺也因运,衰也因运”。徐州“广运仓”是明代大运河沿岸的四大转运仓之一,她见证了徐州的漕运繁荣,物流发达。
镇江素有“江河交汇、城市山林”之美誉,地处南北交通的咽喉,位于闻名遐迩的长江与京杭大运河的黄金十字水道交汇处。现存的镇江大运河包含长16.7公里的运河故道(即古运河)和长43公里至今仍在通航的大运河镇江段。她是中国大运河南北航运的重要枢纽,也是江南运河的屋脊、中国古代运河济水工程技术的杰出范例,在中国乃至世界运河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价值。其特点有三,一是开凿较早,历史悠久。“丹徒水道”开凿于秦,她是中国运河历史上最早开凿的河段之一,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辉煌历史。二是江河交汇,山水名城。镇江曾有“银码头”之称。她因江得名、依水而兴。历史上入江口曾多次迁移,并呈现多口入江现象,交汇口有丹徒口、大京口、小京口、甘露口、谏壁口5处,这就使镇江经历了从“城河相离”到“穿城而过”再到“环城而过”的空间变化。三是高岗夹河,城市山林。大运河镇江段地处丘陵地带,南高北低、南山北水的特殊地势和山峦起伏多变的城市风貌,又有江水泥沙淤积,造就了运河曲折的河道,形成了蜿蜒起伏、时窄时阔的特色形态,其开河之艰辛,疏浚之频繁,是其它河段都无法比拟的。
(二)文化遗产资源具有独特性
大运河徐州段是大运河沿线城市中最长、文化遗产较多的城市。她是黄河文明、长江文明交汇碰撞处,是中原文化、齐鲁文化、徐海文化、淮扬文化、红色文化融会地,不仅形成了本地独特的楚汉文化,而且通过运河沟通南北,连贯东西,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其留下了古泗水水道、黄河故道、京杭运河、老不牢河、黄河故堤、微山湖湖西大堤、护城石堤、韩坝闸、大屯闸、蔺家坝、周庄闸及大运河聚落遗产和非物质文化等遗产。所以说徐州在中国历史上,在中国文化传播史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镇江大运河虽然不长,但浓缩了中国大运河文化的精髓,是国家级文化遗产的富矿之地。一是镇江大运河文化具有多元性。镇江属于跨文化、跨区域、跨时空的大型线性遗产区域。其所包含的文化要素占了中国大运河6大文化片区中的4种,形成了以吴文化为主体,兼具淮扬文化的多元文化,漕运文化、津渡文化、军事文化、宗教文化、诗词文化、慈善文化、爱情文化、民俗文化独具特色。二是镇江大运河文化遗产资源具有多样性。沿线包含了大量运河系统的人工河道、湖泊、桥梁、坝堰、码头和船闸等水利工程设施和西津古渡、宋元粮仓遗址等运河漕运建筑遗产76处,其中7处全国文保、2处省级文保。同时,全市还拥有白蛇传传说、恒顺香醋酿制技艺、秦淮灯彩、金山寺水陆法会仪式音乐、茅山道教音乐等9个国家级、31个省级非遗保护项目。这些遗产至今仍然弥足珍贵、熠熠生辉。
(三)镇江大运河水利航运价值具有示范性
在中国治水历史上,镇江人创建了练湖、京口闸等一系列由人工湖泊、闸涵枢纽以及水道上的节制工程组成的复杂水利工程设施,这些文化遗产都代表了上千年来人类杰出的科技成就。一是镇江人首创“埭”。镇江是古运河沿线最早提出以“埭”(埭在《晋书·谢安传》中注解为拦水之土坝,是现在船闸的雏形)治水理念的地区,中国历史上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埭”始建于镇江。二是水运枢纽“京口澳闸”。京口澳闸是北宋元符三年修建,集航运、引潮、蓄水、供水、锚地、避风、码头、仓储为一体的京口多级澳闸,它是我国水运工程史上最杰出的标志性工程,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三是“丹阳练湖”。历史上丹阳练湖因其蓄水灌溉能力和较强的调剂功能,在我国运河水利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四是镇江大运河的航运价值举足轻重。历史上,唐代经过镇江的漕粮占全国的50%以上,南宋达到68%。自2017年以来苏南运河谏壁船闸船舶通过量、货物通过量连续3年“双过亿”,是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被誉为“江南第一闸”。
问题分析:
两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卓有成效。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徐州、镇江两市都非常重视大运河保护和建设,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上,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优异成绩。
徐州市:一是黄河故道面貌焕然一新。市区200公里黄河故道综合开发工程进展良好,实施清违还河、河道治理、两岸畅通、雨污分流改造、水生态环境治理等工程,建成了各具特色古黄河公园、黄楼公园、显红岛公园、百步洪公园、汉桥公园五个精品公园,形成“一带两岸融山水,一水五园润彭城”的靓丽风景线。二是大运河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围绕大运河文化带品牌建设,加快汉化像石解密馆、龟山云创文旅小镇、窑湾运河风情小镇等20个运河文旅项目和铜山区柳泉镇北村等运河沿线村内污水处理、雨污分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实现了生态优、环境美,保护传承了运河文化。三是科学梳理传承运河文脉。在江苏师范大学率先成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徐州分院,开展运河专项课题研究和学术研讨会,完成《徐州市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研究》专题报告,整理运河相关资料书籍50余部。全面排查和梳理现存的运河文化遗产,基本掌握了大运河徐州段文化遗产的数量、现存状况等信息。四是开展运河专项整治行动。着力查处破坏运河大堤违法建设、运河沿岸围网养鱼等违法行为,拆除拆解中运河非法码头砂站117家、采砂船只80条。加强运河沿岸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环境污染整治,推广应用船舶LNG清洁能源,消除二级保护区、准保护区内的环境安全隐患,率先在全国完成饮用水源地整治任务。
镇江市:一是顶层设计日渐完善。成立了镇江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了总规模达5亿元的大运河文化发展基金,其中政府性资本2.6亿元;强化了规划引领,邀请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大运河镇江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编制了《镇江运河文化带建设规划研究》《古运河保护利用规划提升方案》等细化规划。二是古运河整治成效显著。1992年以来,共完成投资约18亿元,疏浚河道13.14公里,修复生态92.56万㎡,新建自行车道5.1公里,人行步道25.1公里。建成了金山湖整治工程、京口闸水利枢纽等一批供市民休憩的游园和街区文化传承场所和设施,运河风光带已初具规模。三是苏南运河综合效益不断提高。大力推进苏南运河五大专项行动,航道河面净宽达90米、底宽70米、水深3.2米,弯曲半径480米,桥梁净高7米,船舶常年通航能力提高到1000吨级,为苏南经济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四是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成绩斐然。镇江现有西津渡古街、宋元粮仓遗址、昭关石塔、江河交汇处、虎踞桥、新河街一条街、丹阳南朝陵墓石刻(陵口段)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0处。多年来,镇江市累计投入30余亿元实施了西津渡、沈括梦溪园旧址、虎踞桥、宋元粮仓遗址、宝塔山公园、京口闸和丹阳万善塔、小京口运河入江口“江河交汇处”等文化遗产保护修复,复建了北固楼、多景楼、芙蓉楼、僧伽塔等文化遗存遗迹;铁瓮城遗址保护己启动,新河街正在打造“运河第一街”,大运河文化保护呈现勃勃生机。五是大运河文化研究开局良好。自镇江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中心成立以来,紧紧围绕“江河交汇”主题,举行了大运河文化论坛,承办了“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出土文物精粹展”“寻找大运河江苏记忆活动成果发布会”等全省性系列活动;开展了运河文化内涵挖掘整理,梳理了大运河相关文献;编制了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十年保护规划;搭建了镇江非遗数据库框架;推进文化遗产解读工作,设置了保护标志、解读说明标识,力求形成统一的解读导览标识体系。西津渡、苏南运河第一标及谏壁闸、丹阳万善塔3处地标入选“江苏最美运河地标”。
具体建议: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确保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真实性、整体性、科学性,加快全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步伐,让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文化在徐州、镇江不断篇,建议尽快将大运河徐州、镇江段补录进世界文化遗产。
1.加强组织协调力度。要从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的高度来重视大运河遗产保护工作,加强省级协调力度,特别是要协调好国家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做到对上承接贯通、对下包含引领,实现多部门协同、省市上下联动,形成齐抓共建的强大合力,抓住国家文物局启动大运河文化遗产点补录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契机,结合申遗工作实际,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寻求差距,弥补不足,进一步落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三年(2018-2020)工作方案》,进一步夯实工作基础,力争将最能代表徐州、镇江的遗产点补录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弥补历史遗憾。
2.创新大运河保护的长效机制。大运河保护是一项影响广泛而又意义深远的庞大系统工程。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就能凑效,它既是一场“保卫战”,更是一场“攻坚战”。因此,要坚持尊重规律、尊重历史、科学高效的原则,按照“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方针,将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纳入各级领导目标考核责任制,推动大运河保护管理常态化、规范化、科学化。
3.加大依法保护力度。建议省级层面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尽快制定《江苏省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条例》,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纳入法治化轨道。要整合各类执法资源,强化执法力量建设,建立健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联合执法、综合执法机制,依法及时查处各类违法事件。
4.加强舆论宣传引导。一要充分发挥国际性非政府组织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的作用,继续办好“世界运河城市论坛”,交流互鉴,汇聚全球运河事业的力量和声音,传达大运河保护的“中国行动·江苏实践”。二要继续高质量办好“水韵江苏·运河人家”大运河文化节等节庆活动,积极利用海外社交平台创办自媒体窗口,邀请国家级媒体、社团到徐州、镇江采访、采风,扩大徐州、镇江大运河的国际知名度。三要建立社区守护站,开展大运河保护志愿者公益行动,提高群众参与度和支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