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1年提案
0567 关于加强我省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日期:2021-01-26 提案者:沙勇

调研情况:

江苏“十四五”时期老龄化程度将加速深化,2020-2025年江苏平均每年增加35-40万左右老年人口,特别是2022年后江苏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出现爆发性增长,在2020-2030年间新进入60岁人口将达1449万(增加39.7%)。同时,在人口老龄化整体形势下,江苏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还是个短板。

问题分析:

一是有效供给不足。随着家庭小型化、核心化、空巢化,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居家养老需求。与此同时,社区养老服务较为薄弱,机构养老服务单一,养老服务供给相对不足。调研发现,我省大多数农村养老服务主要是由乡镇敬老院、幸福院为集中供养的“五保”特困老年人提供照料服务,有养老服务需求的普通老年人尚未有效覆盖。目前在地级市的边缘地带开设一所养老院年固定成本至少需30万元,而考虑入住率和老年人经济承受能力的收费标准基本在1000-4000元/月,投资大、回报率低、周期长等因素导致社会力量对养老服务机构的投资和参与度不足。同时,部分机构专业护理人员匮乏,一线护理人员学历以小学、初中居多,年龄普遍在45岁以上,月收入仅2000-3000元,工作苦、脏、累、待遇低等客观原因导致了养老服务队伍常年处于短缺状态,服务质量和专业化程度不高,还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老有所养”的美好期盼。

二是潜在需求不足。目前,农村老人受可支配收入较低和传统文化观念束缚的影响,绝大多数农村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巨大潜在需求还未释放。同时,农村老年人健康意识相对较弱,“有病不医、小病不看、预防不足”现象普遍存在,健康服务需求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具体建议:

“十四五”期间我省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农村常住人口的老龄化程度远高于全省平均值,调查显示,部分乡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成为常住人口的主要构成,占比甚至超过40%,亟需更加重视与积极应对。为此,建议:

从供给端看:

一是强化家庭养老功能。家庭养老对分担政府养老压力、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养老需求、促进家庭和谐、推动社会进步等具有独特优势,切实强化子女在赡养老人方面的法律义务。同时,从经济、法律等多方面构建全方位综合性的家庭养老政策支持体系。比如对愿意同老人居住在一起且尊重、善待老人的农村家庭,给予政策支持、经济补助,大力鼓励引导;采取措施帮助外出务工人员能更好地关爱留守老人;支持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建设老人宜居环境。适时降低老年人省内探索随子女落户的年龄限制,简化省内农村老年人投靠子女的政策要求和条件设置。落实省内异地居住生活子女的探亲假政策,针对独生子女、省内异地生活居住的非独生子女,其父母年龄超过65周岁的,出台对用人单位给予财税补贴的政策措施,支持每年或者每两年提供7天的长假(护理照顾老人假),对异地居住的农村父母提供切实的精神关怀和身边陪伴。

二是增强社区养老服务支持。大力发展政府扶得起、村里办得起、农民用得上、服务可持续的农村幸福院等互助养老设施,推广时间银行等志愿服务经验做法,鼓励发展互助养老。探索设立农村养老护理员公益性岗位,承担社区养老职责。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作用,广泛开展敬老爱老志愿服务。用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加强老年慢病管理,实现医养结合进农村社区,提高健康养老服务能力。借鉴大学生村官模式,探索“大学生村医”,提高村医人才待遇,完善下基层医务人员薪酬、职称的激励机制,提高信息技术在农村医疗中的覆盖面,小病小治,大病转诊,解决农村老人看病难和健康促进缺失问题。

三是加强机构养老兜底作用。加大财政投入,发挥保基本、兜底线的职责,重点保障高龄、失能、失智、孤寡独居等困难老年人群体。实施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改造提升工程,开辟失能老人照护单元,确保应养尽养。充分发挥市场在养老服务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支持农村老年照料类社会企业发展,弥补农村机构养老资源不足。在乡村振兴建设规划中科学统筹养老服务机构布局。将老年护理更名为“康复护理”,提升职业美誉度和社会地位,制定康复护理从业人员管理和职业教育办法,鼓励职业技术院校开设养老行业相关课程,加快培养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等方面的专门人才,支持毕业生开办养老服务机构。

从需求端看:

一是提高养老保障水平。逐步提升我省农村老人基础养老金标准,让更多老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已经提出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我省可在前期南通等地成功试点的基础上,加快总结经验,完善相关政策体系,尽快全省推广。

二是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相结合。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提高村级公共服务能力,持续完善对低收入人群的帮扶机制。继续实施医保缴费补助政策,并将补助范围扩大到低收入老年人群体。率先探索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和宅基地制度,通过土地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探索以地养老新模式。大力加快发展苏北农村特色产业,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吸引更多青壮年劳动力返乡创业和就近就业,增加本土劳动力附着力,提高农村老龄人口赡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