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在疫情防控常态下的背景下,“直播带货”成为消费热点,“助农直播”也集中上线。中国在线直播行业研究报告也显示,2020年中国在线直播行业用户规模达到5.26亿人,市场规模将突破9000亿元。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以来,江苏省内各部门、机构组织了百余场农产品网络直播带货活动,为农产品销售渠道拓宽,打开更广泛市场提供了新的发展新路径,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思路。
问题分析:
如今,数字化、智慧化已成为潮流,让“数字成为新农资,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是江苏乡村振兴的长效发展之路。但是,经过调查和分析,目前江苏乡村网络直播规范化、产业化程度不高,专业性不强,未能起到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
具体建议:
1.加大农村地区网络流量扶持力度
江苏农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完备,为网络直播助农提供了先天的条件。但在流量下沉的当下,基础流量费用不高,若要依托电商平台获得网友关注流量,费用仍然是农村居民难以负担的成本。
乡村居民一直以来是一个比较分散的群体,难以在短时间内取得各平台的流量扶植。若要实现江苏乡村网络直播切实能够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有关部门应统一牵头,与各电商、社交媒体平台建立合作关系,集中获取各平台的流量支持,分发给乡村直播居民。
2.组建规范、专业的农村直播团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输血不如造血。根据2020年的调研情况来看,江苏省内乡村网络直播仍然停留在“输血式”直播,即政府部门或其他相关机构组织直播活动,展示、售卖农产品,乡村居民并未成为直播间主体。
乡村网络直播的长效发展之路,必须发挥农民的主动性,让其成为直播主体。为实现这一目标,应建立规范化的培训机制,定期、定时对乡村直播进行技术培训与人才帮扶。加快组建富有地域特色的直播团队,建立适应江苏农产品直播发展的规范化体系、人才培养、技术支持等相关机制。
此外,还应借助网络平台资源,与李子柒、薇娅等各平台头部网络主播、网红等建立合作关系,联合策划执行可行性的项目,为江苏乡村主播带流量、带人气,并在更广泛的平台上推广江苏乡村主播形象。
3.建立监管机制,保证直播为产业服务
构建乡村直播体系,目的是助力脱贫增收、赋能乡村振兴以及释放和激发消费潜力,推动江苏农业产业发展。但目前各网络平台内容良莠不齐、诱惑颇多,农村主播为追求短时间内的经济效益,容易剑走偏锋,在网络上输出低俗直播内容或售卖假冒伪劣农产品,不仅不能实现乡村振兴,反而会破坏江苏美丽乡村形象。
以广西玉林门口坡村为例,作为全国有名的网红村、直播村,网络直播内容低俗不堪,多是地上打滚、故意跌入泥塘、尴尬舞蹈等直播内容,严重影响农村形象。
因此,江苏“助农直播”的发展应建立规范化的监管及举报机制,保证农村主播输出正能量直播内容,售卖特色优质农产品,切实将农村直播间打造成江苏美丽乡村建设的展示窗口。
4.扩大直播范围,展现乡村魅力
“助农直播”的最终目的远远不止带货,还能满足用户精神层面的渴求。直播是在场的陪伴,能够传递幸福感。这种幸福感既来自于与用户互动所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陪伴感、群体感,也来自于知识传递与获取所带来的满足感。
在当前网络平台上,因为直播或视频带火的内容不胜枚举,“浙江农村有多土豪”登上微博热搜,亿万网友围观,将浙江农村发展成果潜移默化的传递到了众多网友心中;“东北农村主妇做直播变顶梁柱”热搜则将农村挖灵芝、采鹿茸等吉林原生态场景展现给粉丝,获得众多关注;“东北72岁奶奶烧柴火给网友听”也受到网友追捧。
因此,农村网络直播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直播带货,提高销量。在直播团队运作成熟成后,除了完成带货任务所产生的经济效应,还应不断扩大直播范围,全景、立体呈现江苏乡村多层次的生活场景,将江苏乡村宜居、宜业的状态在网络上呈现。让乡村网络直播真正成为凝聚公益力量,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