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0年提案
0154 关于构建“线下+线上”联展联销体系推进农旅结合的农业电商异业联盟的建议
日期:2020-01-13 提案者:农工党江苏省委

调研情况:

农业电商是农业发展的方向,是各地重点打造的产业,但是传统农业电商模式发展面临瓶颈。

问题分析:

(一)价格瓶颈与电商价格战

“战国时代”与“围城现象”成为农业电商发展新常态。电商平台中,农产品同质化现象普遍存在,以低价求销量成为大多数商家的制胜法宝,商家只在意如何降成本、拼价格,难以突破质量与品牌瓶颈,消费者往往偏重价格比较,而忽视产品内在质量,难以形成农产品优质优价的消费氛围。在商家难以盈利的情况下,一些商家选择退出平台,同时新的商家谋求进驻,出现农产品电商特有的“围城现象”。

(二)自建平台瓶颈与独行客窘境

单个农业企业的电商平台生存艰难。在目前综合性电商平台处于垄断地位的背景下,企业自建电商平台产品相对单一、知名度低、流量少,加上居高不下的运维营销成本,这类自建平台很快就会淹没在电商“汪洋大海”之中,难以生存。

(三)电商流量与农产品销量

“烧钱买流量”使农产品销量过分依赖营销技术与资本运作。平台内商户密集,竞争激烈,普通农业企业、合作社又缺乏营销人才,如简单从平台购买流量,势必会增加商家运维成本,变相增加产品成本。同时以商业流量决定排名次序的竞争法则,让质次价廉的农产品更具优势,这使得农产品电商陷入传统电商价格战模式,从产品质量品牌竞争变为流量至上、营销手段至上。

(四)电商低成本与事实高成本

错误视角忽视了电商运营的艰辛。外界普遍认为电商具有低成本性优势,但事实上隐性的高成本客观存在。以生鲜农产品电商为例,从表面上看,实现基地直接到消费者,貌似减少了中间环节,但实际上,“源头产品收购(品控、分级)—商家发布—平台广告—标准化商品(包装)—运输配送(供应链)—终端服务”等一系列环节,并不短于传统农产品“田头—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消费者”的链条,加上配送中间环节的仓储、冷链、配送人工、包装、损耗、终端存储等成本,隐性运营成本更高。

具体建议:

解决传统农业电商模式发展瓶颈的建议

发挥“互联网+”优势,实现从“商家+平台+消费者”的正向思维到“消费者+平台+商家”的逆向思维模式转变,构建农旅结合农业电商异业联盟新模式,是突破传统农业电商模式发展瓶颈的可行之路。

(一)在农业电商产业链前端,以行业协会、合作社、农业企业为主体,提高电商供应商的组织化、品牌化程度

对大宗农产品重点将组织化程度高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作为平台入驻对象;对小众农产品,以家庭农场联盟或合作社入驻;对少数特色农产品,可以组织小农户入驻;对其他农产品,如乡村能工巧匠的手工产品、品牌加工农产品等,可以通过行业协会或企业入驻平台。

(二)在农业电商平台建设上,加强资源跨界融合,建立面向城乡居民与农业从业者的两类电商平台

一是打造面向农业产业链从业者的综合平台,组织生产主体、经纪人、集采大户、物流企业、农资生产经销部门进驻,打造覆盖农业全产业链的综合类APP;二是面向城乡居民的农旅结合聚合电商平台。整合休闲农庄、民宿、古村古镇、农业科技园区、采摘众筹、民宿与特色农产品资源,基于实时视频直播+虚拟实景展示(VR),实现商家众多小APP的聚合,打造覆盖全国集农旅结合的综合性农业聚合移动电商平台。

(三)在农业电商产业链终端,构建“线下+线上”联展联销电商新模式,推动农业电商异业联盟

充分利用分散的休闲观光农业景点及农庄农产品销售网点,展示平台农业企业的包装样品或实物,建立“农旅电商平台+农业企业+N个覆盖全国的展示网点”的联展联销网络,建立“农产品生产企业+休闲农庄”利益联盟分享机制,构建农产品电商与渠道资源的异业联盟。与农业企业的城市线下销售网点、生鲜农产品配送企业的提货网点、宾馆、餐饮店以及其他行业的线下门店(如机关、企业食堂)合作,设立特色农产品展示店,线下体验,线上下单,联展联销。

(四)在农业电商生态上,实行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多方协作的运营机制,构建农业电商融合发展的新生态体系

一是公益性大宗农产品产销对接生态体系。二是农旅结合的电商生态体系。三是农业电商人才生态体系。政府部门应大力培养农产品电商人才,培育一批农产品品牌策划、营销人才,培育一批农产品电商营销协会、农业行业专业协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