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政协提案 / 2020年提案
0265 关于提前部署低碳船舶研发,促进江苏船舶工业发展的建议
日期:2020-01-13 提案者:赵式明

调研情况:

1、江苏船舶工业简介

江苏省作为我国船舶工业大省,当前行业整体运行质量良好。我们欣喜的看到2018年全省各船厂主营业务收入达2500多亿元,三大造船指标连续10年位居全国第一,5家骨干企业跻身全国十强。如今江苏全省船企手持订单占全国市场份额约50%,占世界市场份额约20%。

回顾过往,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造船业经历了长达10年的寒冬,活跃船企数量急剧减少,我国造船业也经历了全面大洗牌。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不禁为江苏省船企的稳定发展叫好,但也必须意识到有前瞻性的发展思路将会是保持我省船舶工业长盛不衰的关键。

2、来船舶发展趋势

作为全球航运业监管机构,世界海事组织(IMO)一直以来都致力于推动船舶温室气体减排工作。2011年,IMO通过了船舶能效设计指数(EEDI),该指数代表船舶将单位载重量货物运输单位距离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根据IMO要求,船舶EEDI从2015年开始分三个阶段实施,每个阶段要求逐渐提升10%,目前处于第一阶段,第二阶段2020年实施,而第三阶段将从2025年1月1日开始。2018年4月,IMO进一步制定了船舶温室气体减排战略,提出到2050年船舶温室气体排放相比2008年至少降低50%。

当前新建船舶基本都能满足EEDI第二阶段要求,其中部分也同时满足第三阶段要求,但大型散货船和油轮满足第三阶段的要求难度较大。从IMO近期动向来看,其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要求一定会逐渐趋严。面对长期的碳减排目标,目前造船界还没有成熟的解决方案,也无法预测未来低排放船舶的具体形式。但从当前的研究来看,未来业界基本将围绕船舶总体优化和船舶动力变革两个维度展开多种低碳减排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我们提到的船舶总体优化主要围绕四个方面开展,一是通过型线优化降低阻力;二是优化推进系统,提高推进效率和燃油效率;三是新材料的应用,通过降低船舶质量降低能耗;四是安装节能装置,降低船舶能耗。至于船舶动力变革,主要围绕三类燃油替代能源方式展开,一是液化天然气(LNG)等清洁燃料,LNG燃料可以实现大约20%的减排,是目前应对EEDI第三阶段有效的方式, 但其并不能完全解决IMO 2050年的减排目标。二是采用电池动力,氢燃料电池已在船舶领域有了一定程度的应用,但成本昂贵,局限于小型船舶,尚不具备应用于大型船舶的基础;三是可再生能源利用,主要集中在安装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装置,目前虽已得到实船试用,但受限于储能装置及天气因素,只能作为辅助性节能措施。

尽管造船业界尚未有完全成熟的减排方案,根据当前的市场反馈,寻求建造新技术低碳排放船舶已是船舶投资者最关注的问题。

问题分析:

3、当前我省船舶低碳技术发展现状与问题

总体来看,我省船舶工业在绿色船舶领域开展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部分技术研究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能够满足现阶段IMO相关环保要求,但面向未来碳排放环保要求的前瞻性技术研究仍落后于国外,如在船体型线设计领域,欧美、日韩等国家已着手开展船型数据库构建、数据挖掘、专家系统构建和三维型线设计等技术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开展了人工智能在船型设计方面的探索研究。在推进系统方面,有国外公司正研发新型高效螺旋桨方案,其结构形式与传统螺旋桨有较大不同,推进效率较传统螺旋桨推进效率提高9%~15%。日韩等主要造船国家也正在开发降阻效果显著的空气润滑系统。江苏的船企目前能够建当前最新设计的船舶,但核心配套设备如双燃料发动机、新型燃料发动机,尾气减排装置等仍大量依赖国外进口产品,并没有系列化和标准化的产品供应体系。我们预计当前IMO的减排规定也仅是航运业降低碳排放过程的一个阶段性政策工具,未来不排除继续修订更为严格的限制碳排放规定,甚至致力于实现航运业零排放,因此,船舶工业现在面临严峻挑战,需要重大技术变革。我省船舶工业想在在未来继续生存和发展,必须在相关领域预先开展研究,力争提高相关领域的技术水平,尤其是在前瞻性技术研究方面,未雨绸缪抢先开发船企的低碳船舶建设生产能力和配套厂商的研发能力,从而争取抢占低碳船舶市场份额,这将对于我省船舶工业参与者在未来数十年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具体建议:

从国内外船舶发展趋势来看,低碳技术在船舶领域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和深入,为此,在船企和其他船舶工业参与者自身密切关注国际公约动向,做好相关政策应对措施,大力加强技术研发的同时,我们希望政府能够参与这个过程,鼓励、推动江苏船舶企业,厂商及相关设计和科研单位开展船舶低碳技术攻关,做好技术储备,真正帮助我省的船舶工业争取在未来国际造船业中的行业话语权和市场份额。对此,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1、出台低碳排放船舶设计、研发和建造优惠政策

船舶企业在参与设计,生产和建设高科技含量更高的低碳环保船舶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投入相关人力物力并涉及大量资金,这一部分投入在很大程度上会被消化吸收在出口船舶的销售价格之中,而目前看来过高的船舶售价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船舶投资者投资意愿。需求端的不足将会反作用于船企,让他们没有能力维持高成本的低碳船研发。我们意识到在当前低碳经济成为热潮的背景下,低碳船舶技术将成为船舶企业在未来国际船舶建造市场竞争中胜出的法宝,但也需要理解到航运市场的不确定性带给船舶企业的生存压力,因此我建议政府考虑在低碳船舶设计、研发和建造领域给予相关企业一定程度的政策优惠,具体可通过直接资金补贴、税收减免或其他形式,旨在降低船舶企业在低碳排放船舶设计、研发和建造环节中的成本,从而促使相关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国际船舶市场中能够以价格优势取得订单以先发优势抢占市场份额。我们在船舶的日常经营活动中已经见到越来越多来自船舶的终端用户对于低碳排放船舶的需求,然而现阶段真正具备开发和建造符合未来减排的船企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屈指可数,现有技术亦不成熟,因此抢先涉足该领域积累足够的相关经验和技术力量显得格外珍贵。现阶段来看,解决新技术研发高成本投入和有限经济回报的矛盾是让更多船舶企业参与其中的关键,我们认为政府部门在财政层面的支持将会是良好的催化剂。同时我建议各类补贴涉及的范围亦可延伸至船舶产业链上游的第三方设备厂商,科研单位和设计公司。

2、出台鼓励和支持引进相关技术人才的政策

多年以来江苏骨干船企始终坚持“科技引领”的战略,不断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注重技术进步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创新研发投入,坚持走“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道路,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为快速响应市场、开拓市场、把握市场先机,走出困境、实现转型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我们仍然注意到在低碳船舶领域关键人才的匮乏和缺失,在欧美日韩已然先行一步的客观现实面前,如若想在低碳船舶领域有所建树迎头赶上,我们必须进一步吸收引进相应人才,建立海内外高端技术人才引进落地机制。通过专业人才甚至尖端人才引进将国内外的一线低碳减排技术带入江苏从而增强低碳船舶研发技术能力,如此一来可以避免闭门造船,大大减少发展过程中的弯路。在政府层面我们希望看到进一步全面推进实施相关的船舶技术和低碳技术人才引入政策,除了最直接的人才薪酬收入补贴,个人税收和项目研发资金补贴之外,更可以从住房、户籍、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福利保障条件入手,尽全力吸引专业人才。

3、政府牵头组织跨行业交流

我们注意到我国企业在光伏、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等领域的持续创新和成熟技术,而船舶行业作为传统行业与其他产业相比创新技术和前端科学技术应用相对匮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让船舶行业充分借鉴国内其他行业现有的先进成熟技术,发挥产业协同效应和推动技术跨界融合,将相关节能减排技术拓展到包括船型开发、设计、制造、营运等船舶全生命周期,从而全面推动船舶低碳技术的发展。在各自为战的商业领域,跨行业合作并非易事,相信通过政府“做媒”可以让不同行业更好地围绕技术同心圆和产业同心圆互相取长补短。

根据2018年的江苏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7618.8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8.2%,其中海洋船舶工业占海洋产业的22.5%。江苏省海洋岸线资源丰富,港口集中,船舶工业发达,相关产业基础和开发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明显。同时船舶工业属于劳动力、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相比欧美日韩,江苏坐拥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当前我省船舶企业运营状态和经营效益相对良好,因此提升船舶工业技术水平毫无疑问将进一步助力我省船舶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低碳船舶毫无疑问将成为未来船舶发展的主流,我希望船舶工业参与者能够在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下努力发展低碳船舶相关技术,在设计、研发、建造等各个环节全面收获,在未来的国际船舶市场中抢占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