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今年以来,中央和各地相继出台系列政策措施,帮助包括侨资企业在内的民营企业解决发展困难问题。但调研发现,国际经贸环境繁杂、企业自身融资难融资贵、用工难及生产成本高、市场待遇不平等以及产业层次有待提升等问题依然制约着侨资企业的发展,亟需关注解决。
国际经贸环境变化对侨资企业的影响。
当前,国际经贸环境显著变化尤其是中美贸易摩擦对侨资企业发展产生较大影响。一是对侨资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江苏是外贸大省,2017年我省对美进出口1007.2亿美元,占全国对美贸易总额的17.3%,规模仅次于广东。其中对美出口855.9亿美元,占全国对美出口总额的19.9%。随着单边主义抬头,我省侨资企业尤其是外向型侨资企业经营状况不容乐观。部分侨资企业反映,出口订单尤其是美国方面的订单大幅减少。二是对侨资企业投资布局的影响。受中美加征关税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部分侨资企业调整在华生产与投资布局倾向明显。有的企业表示,已经规划将新投资的生产线放到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企业产能正加速向外转移。三是对侨资企业所在行业产业链的影响。随着出口订单的减少,部分侨资企业所在行业的产业链以及配套企业受到传导影响,某种程度上已经干扰甚至打乱了产业链其它企业的正常发展,产业链不完整甚至断裂的风险有所增加。
问题分析:
当前侨资企业发展面临的现实困难。
一是融资难融资贵。目前,中央和各地相继出台系列金融服务政策措施,但调研发现,许多侨资企业对中央以及地方出台的服务政策措施感受不强烈。部分侨资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侨资企业虽有融资需求和愿望,但囿于自身规模和管理能力有限以及财务制度规范性欠缺等,信用资质难以满足金融机构要求,无法进行有效信用担保贷款。同时,受金融体系“双轨制”影响,侨资企业与国有企业相比,其银行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普遍偏高。
二是用工难、生产成本高。调研发现,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如电子、机械、食品加工等行业的侨资企业,用工需求缺口较大,需要招录大量技术工人。与此同时,企业的融资成本、人工成本、生产要素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等也居高不下。部分侨资企业生产经营举步维艰、抗风险能力弱化、发展后劲乏力。
三是市场待遇不平等。与国有企业相比,侨资企业在市场准入、科技研发、对外投资、资质认证等方面也经常遭遇形形色色的“玻璃门”。侨资企业很难进入航空运输等垄断行业或关键重点领域,即使进入发展也较为缓慢,在金融业、卫生和社会工作、教育等领域的投入规模也相对较小、占比偏低。
四是产业层次有待提升。尽管我省苏南地区从事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金融服务、新能源环保等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的侨资企业占比较高,但从全省范围来看,从事加工制造、房地产、黑色金属冶炼、纺织服饰等传统行业的侨资企业仍占有较大比重。另外,从我省侨资企业投资规模来看,注册资本在500万美元以下的侨资企业占50%以上,其科技含量相对偏低、规模较小,对产业带动、结构调整、科技进步的推动作用不明显,抗风险能力较弱。
具体建议:
对促进侨资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是提升金融服务效能。进一步细化金融服务,推进相关政策落地见效。加大对包括侨资企业在内的民营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创新抵押机制,扩大抵押物品范围,实施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定制化金融解决方案。构建大数据条件下的新型信用体系,搭建以大数据手段为基础的智能分析平台,准确发现适合的融资对象,不断提升资产利用率。支持有条件的地方设立中小企业转贷平台,有效降低中小微企业资金链断裂风险和企业“过桥”成本。采取存款单边加息且允许浮动等改革措施,在贷款利率不动的情况下提高银行的存款基准利率且有一定的浮动区间,减少银行由于利差导致的收入过高和利润过高,促进银行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良性互动。
二是赋予平等市场地位。积极引导社会树立侨资企业也是“自己人”的理念,让侨资企业家安心放心参与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大市场开放力度,积极推进市场准入、审批许可、经营运行以及招投标等领域的公平竞争,坚决破除各种不合理门槛和限制。加强民间投资服务体系建设和指导,按照“非禁即入”要求深入拓展投资领域和范围,切实缩减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事项。支持侨资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制,允许侨资企业同等享受税收、信贷、土地供给等方面待遇。
三是完善优良营商环境。高度重视侨资企业发展,充分保护好侨资企业家爱国爱乡的情怀和投资愿望,根据新情况、新特点,加快完善相关优惠政策和服务措施。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优化政策供给,推动政务服务“一张网”建设,为侨资企业设立、生产经营提供快捷便利高效的服务。建立基本情况数据库,搭建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平台。充分发挥侨商会等社会组织作用,积极反映侨资企业诉求,切实通过秉公办事、依法行政、优质服务,努力在全社会营造招商、爱商、亲商、富商的良好氛围。
四是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严格落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16%标准,降低企业社会保险成本。审慎调整各地最低工资标准,合理调降欠薪保障费标准,加大人才安居保障力度,切实降低人工成本。推进涉企收费的清理规范,加快推进地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零收费和增值税等实质性减税,对小微企业、科技型初创企业实施普惠性税收减免。支持各地大力开展侨资企业管理提升行动,对规模以上侨资企业进行摸底排查,征求企业提升管理的服务需求,推动解决侨资企业经营管理提升中的突出问题。大力支持传统侨资企业转型升级,推动侨资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侨资企业绿色发展,不断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提升侨资企业产业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