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情况:
校友经济作为一种创新驱动时代经济发展的一种新业态,通过基于母校、校友与城市三维关系所构建的创新生态,将校友与大学的亲缘联系拓展到大学与城市的共荣共生关系,是将城市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的有效模式。国内外已出现为数不少的校友经济成功案例。美国波士顿“128号公路”、硅谷、北卡罗莱纳研究三角、奥斯丁等都是校友经济发展结下的硕果。武汉的“资智回汉”和成都的“蓉归故里”计划和工程是国内校友经济发展的典型。
问题分析:
我省作为教育大省,校友资源丰富,科教资源转化潜力大。但总体说来,省内除南京、苏州等地外,大部分地市校友经济还未起步。对校友经济的认识还停留在捐赠和大学驱动阶段,没有上升至城市驱动及构建新型大学-城市创新生态的高度。就全省而言,目前还没有一个能反映江苏校友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缺乏校友经济发展的全局规划和文化品牌引领。相比于武汉、成都、西安等地基于校友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巨大经济、文化影响力,我省这方面的工作亟待引起重视。
具体建议:
1、完善制度,建立校友经济发展长效机制。我省应制定校友经济建设的总体方案,对全省校友经济做出总体部署和安排,搭建组织架构,细化工作保障措施,梳理汇总专项支持政策,尽快从全省范围内实质性启动校友经济工作。各市在总体部署方案的指导下,建立或确立推进校友经济的工作机构和机制,搭建整体组织架构,明确牵头部门和参与部门,搭建协同网络,细化明确工作职责。组建各地市校友联盟总会,由校领导共同发起成立,建立地方与校友会合作的工作机制、支持政策和工作运转体系,帮助各高校校友会完成注册手续,设立专项资金,调动各地校友会的工作积极性。各市要支持辖区或园区成立校友经济工作机构,与校友会共建招才引智合作网络,结合高校优势学科,聚焦产业,合理进行区域规划,产业发展布局,建立校友产业示范园区、校友总部园区、校友经济创新区等。构建合理可行的校友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共同推动校友项目落地。
2、打造特色品牌,策划专场活动。以“智汇江苏”作为发展江苏校友经济的总的特色品牌,以江苏发展大会为总平台,聚焦产业,组织策划“校友经济”在各高校系列专场活动。通过高校与高新(园)区结对合作,进一步深挖学校校友资源、科技资源、项目资源,找准“校友”关系的切入点,梳理形成一批成熟度较高的校友经济项目。各市适时启动高校校友回归活动,通过典型带动,持续放大校友经济影响力,最终实现基于高校学科特色、行业特点,实施“一校一策”,差异化利用和发展校友经济。
3、鼓励校地共建创新载体,完善校友企业服务体系。 校地合作共建大学科技园、科技孵化器等创新载体,扶持校友创新创业。提升政府服务效能,提升内外部服务网络功能,构建高效便捷的一站式外部服务网络,引进专门人才提供来自高校的校友创新创业项目的市场化运作服务,帮助校友企业落地生根。发挥平台衍生功能,通过平台集权,发挥规模效应,形成品牌特色、服务平台之间的交流,形成资源共享,为校友创新创业争取更多可用资源和合作机会,降低创新创业项目的成本和风险。
4、建设校友文化,强化校友对母校和城市的归属感。“校友”之所以成为“校友”,在于其对培养他们的母校、涵养他们的城市有基本的情感,而这种情感的孕育和发展依赖于其在校期间的文化滋养。要深挖校友经济,得先从校友文化着力。于高校而言,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注重营造“家文化”。要转变管理观念,以人文关怀为基本出发点,为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服务。这样才能使广大学生在校期间充分感受大学作为“第二家庭”的温暖、支持和帮助,在毕业成为“校友”后才可能对母校有“家的关心和反哺”。可以通过网络化、信息化手段管理校友信息,使在校学生、毕业校友都充分感受到来自母校的支持和帮助,有意识地维持并加深校友与母校、校友与校友、校友与社会、母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对城市而言,各区各部门要主动对接学校及校友会,运用“区块链”思维,统筹圈层、跨圈层经济合作,通过政策引导和贴心服务,以长远的眼光助力高校做好校友生态圈,赢得学生、校友对城市和母校的感情。编辑城市宣传册,介绍城市历史文化、科技创新政策、创新创业典型等,发放给新入学的大学生和参加各种活动的校友,出台各种政策,吸引高校大学生从“走进来求学”到“留下来服务”或者“常回来看看”的转变,让高校的校友由城市的过客变为城市的主人。
5、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发展校友经济的良好氛围。通过聘请杰出校友担任“招商大使”“招才大使”,宣传和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誉度。通过冠名、授荣誉称号以及物质奖励等形式,对杰出校友和组织服务校友回地方发展成绩突出的校友会及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大力宣传,增强成就感、荣誉感,形成感恩情怀不断传递、反哺行为持续涌现的良好氛围,促进校友经济可持续发展。
6、拓展校友经济的内涵和外延,最大限度集聚创新资源。江苏虽然是教育大省,但高校教育发展并不平衡,苏北各地高校校友相对溃乏,如果校友经济仅仅局限于高校,在某种程度上会限制这些地区的思维和发展,因此可以深挖校友经济的内涵,扩大校友经济的外延到中学,校友力量向校友商群拓展,努力聚集一切创新资源。